朗讀違章

發稿時間:2012/06/16
朗讀違章
朗讀違章
作者|阮慶岳/策畫;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
譯者|阮淑梅、陳岳夫
出版社|田園城市
出版日期|2012/02/24

  建築師策展的展覽輯成的《朗讀違章》一書,透過兩岸名建築師的建築設計與概念,否定違建的惡名,指出違建的有機生命力,更令外國人感到異國風情,主張各城市不宜改造成一個樣子,建築應與環境對話,以免扼殺居民對生活的創意想像。

文章節錄

向違章致意

阮慶岳(台灣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

  這個展覽延續了過往我對城市的思索,此次與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一起合作完成。整個思考的意圖,包括了對於第一世界既有都市的觀察與批判,重新省思當代的亞洲城市裡,並非依循西方城市發展模式──尤其以來自於居民日常生活的現象──所顯現各樣細節的意義,並試著探索在現代亞洲城市裡,差異、自發、多樣與可變……等這些細微特質,如何得以存在,以及被正向接受與呈現的可能。

  在這樣思索裡的價值觀,可以先引用日本中生代建築師塚本由晴(Yoshihara Tsukamoto)為例。在他花了幾年走遍東京大街小巷、寫出來的《東京製造》 (Made in Tokyo)裡,問著自己:「東京建築究竟是什麼?」他思考為什麼他日日見到的東京建築,與雜誌上所刊登那些時尚美麗的東京建築,居然完全不同。

  他所描述的東京,某個程度上與台灣城市的經驗很類似:「國外旅行後,特別是從歐洲回到東京時,總為巨大的不協調感所震驚:建築物上有電車或道路穿梭、高速道路蜿蜒地跨在河川上空、車子可以開上直達大樓六樓屋頂的斜坡、而住宅區中的高爾夫球練習場,看起來就像個大籠子一樣。」

  塚本由晴在思考究竟該向東京已經存在的常民建築學習,還是該繼續向歐陸遙遠的現代性神話作學習?最後他毅然揮手告別那個遠方的神明,並擁抱讓他覺得有著「無恥感」的現實東京:「吸引我們的,並非建築上的構成美學或形式,而是以直覺對應周遭環境與內容為優先目標的建物。我們以著夾雜愛與輕蔑的感情,稱它們為『濫建築』。」

  日本前輩建築師蘆原義信,在1989年以英文出版了名為《隱藏的秩序》(The Hidden Order)的書,書中對亞洲城市本質的再定義極為重要。他對於「何謂城市的秩序」提出再思,尤其對亞洲城市的自我位置,有十分有趣的觀點,他說:「東京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雜亂,整座城市給人的感覺是不統一,以及建築物的不協調,……建築物表現出來的是無秩序、沒有一致性、缺乏傳統的外表。」

  他接續著又說:「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東京在功能上成功地成為一座有效率、勤勞、有秩序的都市。……這種特質是一種生存競爭的能力、適應的能力,以及某種曖昧弔詭的特質,渺小與巨大的共存、隱藏與外露的共生等等,這些是在西方秩序中找不到的東西。」

  蘆原提出了東京(也是亞洲都市)是以真實內在需求為其秩序準則,而非西方強調視覺的外在秩序控制。他也相信這差異乃是源自東西方文化在追求內在、外在的秩序觀上,本就有其本質的差異。蘆原認為東方的城市並非無秩序,而是其所展現的秩序並非西方外顯式的都市秩序,在東方的都市中,事實上有著獨特「隱藏的秩序」在內裡做操控。

  依循這一類同的思維,我以台灣都會已然蔚為風華的違章建築,作為此次展覽選擇扣敲的都市現象,並邀請杭州的王澍(Wang Shu)與南投的謝英俊(Hsieh Ying-chun)一起以作品來做回應。展示與操作的場地,是正在等待都市更新、仍有過半住戶生活其中的老舊街區;王澍選擇了極具普遍性意義的屋頂加蓋,作為對四望皆是的現象作回應;謝英俊則切入到共有領域的後巷,挑戰公私空間的壁壘關係,過程中也確實引發某些既有住戶強烈的反彈與抗議。

  他們二人的過往建築作為,都是以小型、獨立與非體制內的操作模式,來對抗與修正現代建築的大走向,且二人都相信建築必須以人為本,同時尊重傳統技法與在地材料,結合個人的建築信念,展現「由下而上」操作建築的可能。

  此次王澍的展覽作品〈亦方亦圓〉,延續了他在201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獲得特別榮譽獎作品「衰變的穹頂」概念──選擇可以快速搭建與拆卸,並重複再利用對建築環境零負擔的簡潔木料,做出模具化的構築,消耗資源少且技術難度低;他並以這件顯得輕盈、簡潔也優雅,同時具備移動性的作品,來向四圍的都市違章建築致意。

  而謝英俊的作品〈後巷桃花源〉,採用在都市營造現場裡,最常使用的鋼管鷹架,以就地取材的思維及條件,來組構一個臨時性的「後巷違建」。這樣的構築法,不但具有材料可回收再利用的特性,還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具備開放性與彈性,讓其它的材料與工藝,都可自由搭配組合;且隨著使用者的需求改變,還可靈活作更動。此外,在這樣對於現實極貼近的往返間,謝英俊尤其難能可貴地,同時在作品裡展現出罕見的詩意氣息。

  另外,中國美術學院的博士生李墨與碩士生汪凝,在台灣以三個月時間,對違章做出研究報告,並整理出極可觀的「違章三法」,讓我們可以透過二人睨看都市的法則,來分析與瞭解違章建築的章法究竟為何,是此次展覽裡極為重要的旁枝展現與意外收穫。

  終究於我,這個展覽的本意是在於:聲張都市的現實現象,(所以得以)扣敲、思索與回應現代建築與城市的本質問題。因為,像違章建築這樣的台灣都市現象,並不必然是唯一必須要被討論的真正戰線,這個議題只是提供了一個讓我們可以脫離既有思維的跳板,以能以另一種更貼近現實現象的角度、與尊重居住者自發本能的位置點,來回顧與省思我們已慣常(也過度單向依賴)「由上而下」的專業運作模式。

  所以必須要向違章致意,是期待提醒權力者與專業者,在介入與決定他者的生活空間時,要能真正有敬意地去瞭解現實,並同時能夠對使用者的在地智慧與需求,有著謙遜的學習態度。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