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生態系

發稿時間:2012/07/14
台灣的生態系
台灣的生態系
作者|李培芬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08/12/05

  生態保育是國家進步的指標,我們從1970年代的無知到現在野生動物的保育、國家公園的設立,自然保留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的設置,顯現出台灣已擠入進步國家。台灣是世界上少有的熱帶、溫帶、寒帶林區都有的國家,這本書讓大家了解自己手上的珍寶,不要捧著金飯碗討飯。

文章節錄

  梅花鹿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台灣早期可說是「鹿之島」,因為從有歷史紀錄以來,數量龐大的梅花鹿群,就普遍分布於平地和低海拔丘陵,梅花鹿與台灣的文化、歷史、經濟,都有密不可分的關連。

  早期平埔族人依賴梅花鹿肉、鹿皮、鹿脂來生活。到了1 7 世紀,荷蘭人與中國人先後進入台灣,開始從事鹿皮貿易,荷蘭人在台的極盛時期,一年最多可以生產十五萬張鹿皮!這是當時極為重要的經濟活動。

從野外消失

  然而,經過這樣長期過度的濫捕,以及開發導致棲息地消失,梅花鹿的數量日益減少。1 9 7 4年,Dale McCullough教授受邀來台考察野生動物,他在報告中指出,台灣最後一隻野生梅花鹿在1969年的台灣東部死亡,自此台灣野生梅花鹿在野外完全滅絕,僅剩少數人工豢養的鹿隻。

復育梅花鹿

  1980年代初期,在東海大學擔任客座教授的甘愫善博士(Dr. S. Lee Campbell),提出梅花鹿復育計畫。這個提案獲得當時的亞洲基金會謝孝同博士、國內的生態保育學者、行政院政務委員張豐緒先生、內政部營建署署長張隆盛先生等人的支持與協助。1983年9月1日,正當復育計畫推展時,甘愫善博士卻於由美國返回台灣途中,發生意外。她所搭乘的韓航客機被當時蘇聯(現為俄羅斯)空軍的飛機擊落,理由是這架班機闖入蘇聯領空進行情報收集。

  儘管如此,相關的梅花鹿復育工作仍持續進行。政府成立梅花鹿復育研究小組,網羅野生動物、行為、畜牧、植物(森林)、歷史與其他相關專家學者,希望能夠保存台灣固有梅花鹿品系,使梅花鹿回歸原有的生活型態,喚起國人對生態保育的重視,並增進對梅花鹿與傳統歷史的認知。

  這個計畫隨著墾丁國家公園的成立,開始了一連串的復育行動。整個復育計畫完全由國人執行並斟酌台灣的研究人力和資源,參照國外鹿隻復育計畫,將復育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1.準備期:1984~1991年,收集鹿隻各項生活基本資料,以及勘定復育環境。

  2.放養期:1991~1994,將鹿隻遷入復育區環境後,研究與評估牠們的適應性。

  3.追蹤期:1994年之後,在核心復育鹿群能完全適應自然環境後,將其野放,使其重回野外生活。之後,利用無線電追蹤方式,對鹿群的行為、族群變化和對環境的影響, 詳加調查、監控與評估。

  研究人員選定墾丁國家公園的社頂自然公園為梅花鹿復育區,梅花鹿由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運至社頂飼養,讓梅花鹿逐漸回復其自然習性。在確定繁殖與健康狀況良好後,送至放養區,隔絕梅花鹿與人類的接觸,使梅花鹿的野性增加,族群逐漸繁衍。

  復育後的梅花鹿已進行多次野放,目前約有二百多頭梅花鹿被釋放。依據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的統計,二十年來,在復育區繁衍的梅花鹿逾四百頭,而野生的族群也超過二百頭,至少已經繁衍了四代。近幾年來,在恆春出火與瓊麻園內,都可以見到野放梅花鹿嬉遊山林。

梅花鹿的未來在哪裡?

  整體而言,梅花鹿復育是一項成功的計畫,表示國人有能力執行大型的野生動物復育工作,不過,卻也突顯了人力、物力與財力對復育的必要性。因為政府對梅花鹿復育投注了高於其他計畫的投資,才得到如此的成果。

  目前復育計畫已完成階段性任務,當初的政策制訂者也已不在其位,下一步該怎麼做呢?台灣的梅花鹿目前被仍被定位為「家畜」,成功野放繁衍的野生族群,無法受到<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護,如果發生獵殺行為,執法單位將無法取締,最後是否將再導致梅花鹿族群再一次滅絕呢?另外,如果梅花鹿無法恢復野生動物的「身份」,則目前管理處在社頂公園梅花鹿復育區的經營管理,也需要重新調整。梅花鹿未來的方向為何,還值得大家思考。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