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老師的閱讀魔法

發稿時間:2009/10/02
江老師的閱讀魔法
江老師的閱讀魔法
作者|江福祐
出版社|新手父母
出版日期|2009/07/17

  台灣社會越來越重視文創事業,培養文創事業最好的方法,即是根植教育,提倡閱讀。本書沒有嚴謹的理論,只有一位教學者的熱忱和經驗,作者江福祐老師打造擁有2000本書的圖書館教室,獨創沒有日期與本數限制的「借書證」及「閱讀存摺」;他相信閱讀能改變孩子的心智、品格、人際關係,也鼓勵親子共同閱讀,促進親子間的情感交流。

  作者把推廣閱讀的信念,用聰明的「行銷方式」包裝,譬如仿書店的好書、新書推薦平台,以及「借閱暢銷書排行榜」;結合時事、大型節慶的主題書展;和閱讀結合的音樂、戲劇活動等。就在閱讀的潛移默化下,作者在學生甚至學生家長的身上收到果效。作者的實踐力不但為教育界好好上了一課,我們也彷彿看到教育改革、進而文化改革的前景。

  無獨有偶,本專欄「每週好書讀」設立的初衷,同樣期盼閱讀成為眾樂樂之事,讓好書不寂寞,讀書的人更精采。

文章節錄

  人類具有感官,代表著人類能夠透過這些感官接收來自外界的各種資訊,雖然人類的感官在動物界中並非處在最高度的進化狀態,但是人類的大腦透過感官處理並儲存資訊,以應付未來相關情況發生時能夠有足夠的經驗來反應,這方面的能力人類在動物界中算得上是佼佼者。

  但是這樣的能力並非每個人都能夠發揮到淋漓盡致,還是需要透過一些關鍵的能力來統合這些感官,來使人類的大腦獲得開發,進行生存與文化的各項活動,這個最具關鍵性的能力就是──閱讀。

  從嬰幼兒就讓孩子玩書,例如洗澡書嬰兒透過視覺感官辨識親人的臉,基本上與閱讀的機制是相同的。因為透過視覺的接收刺激,嬰兒對於親人或陌生人的臉就會有意義上的建構與解讀,並且能夠利用這樣的機制做出回應或是反應。圖像的閱讀或是文字的閱讀也是如此,透過視覺接收圖像或文字的符號,然後在大腦的運作過程中找到儲存該符號所代表意義的資訊,就這樣我們就理解了圖像或是文字的意義。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楊茂秀教授曾說:「讀書本身是一種生活方式,有良好閱讀習慣的人,就是一個會向不同社群、不同的時代去學習的人。」從小讓孩子接觸書,讓孩子對於書籍不會感覺到陌生與排斥,到了求學階段自然而然對於書本不會感覺到陌生,但是我們的教育很不幸的並沒有讓我們的孩子喜歡上讀書,反而讓他們對書敬而遠之,人一但在學習的黃金時期放棄了閱讀的學習本能,等到長大要再重拾書本學習,就不太容易了,所以才會有人說:「好讀書不好讀書,好讀書不好讀書。」

◎6歲以前:為親子共同閱讀,閱讀的形式以圖畫書為主。

◎6~8歲:為自我閱讀習慣養成期,閱讀的形式以圖畫書、橋梁書為主。

◎8歲以上:則是兒童自己獨立閱讀,以文字為主的少年小說或故事為主。

  「橋樑書」除了在閱讀理解上的功能之外,最重要的功能還是閱讀興趣與閱讀習慣的養成。從這個角度出發,「橋樑書」的閱讀應該是以「趣味性」為重的,是要讓孩子從閱讀中不斷的延續他的閱讀行為,最後變成習慣。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