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西藏‧熱西藏

發稿時間:2012/09/15
冷西藏‧熱西藏
冷西藏‧熱西藏
作者|馮偉賢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12/06/28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地方是他一生想去的地方,哪怕等得再久,只要最後能去成就不枉此生。西藏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本書作者為香港廣告人,在農曆年前天寒地凍的時候去了西藏,忍受沒有暖氣的旅館,在攝氏負十幾度的天氣中,完成了他的心願,因廣告人的看法與其他人不甚相同,本書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文章節錄

被遺忘的水葬台

  西藏最紅的,要算是天葬了。不過,我們忘記了西藏還有水葬、火葬、土葬等。大約,天葬占了百分之八十,只有百分之二十是其他的葬法。

  我站在一個水葬台上。那是離開水面大約十五米的斷崖上,很平滑的灰藍色石台。就在我腳下,成千上萬,曾經哭過、笑過、匆匆走過數十寒暑的軀體,就在這裡化為虛無。

  水葬台位在拉薩河和雅魯藏布江的交界,流水潺潺,微風,陽光,優雅靜謐。一點恐怖的氣氛也沒有。路旁的山壁上,還畫上了很可愛的動物和梯子,像小童的畫室一樣。原來,動物是逝者的生肖,梯子代表天梯,好讓逝者能攀上更高層次的另一次存在。

  水葬和天葬其實很相似,也是由專責的水葬師負責。水葬師把死者的屍體切成碎片,然後拋到水裡餵魚和其他水生生物。剩下的骨頭和血便灑上青稞粉,揉搓成粑,再拋進河裡。

  水葬和天葬,是我見過最環保的兩種葬禮。乾淨俐落,甚至不生一縷煙,不留一把塵。

  你可能會覺得看著一生所愛的人,如媽媽、兒子、深愛的妻子,被切成碎片,任由禿鷹、魚、蝦啄食,實在於心不忍。不過,即使埋在泥土裡,還不是給蚯蚓、細菌、蟲蟻化為一副白骨?

  分別只是時間問題。但逝者已矣,一天和十年,真的有分別嗎?

  而且,天葬和水葬,對西藏人來說,還有深一層的意義。

  首先,是代表對這一生不再戀「棧」。西藏人認為我們的身體,真的只是一個客棧。人死了,我們的意識流便會乘業力之風,開始另一段旅程。情況就如在酒店checkout,又去另一個城市一樣。天葬、水葬,就像把酒店夷為平地,讓旅客不再留戀,專心下一段旅程。

  其次,天葬、水葬是最後的一次布施。布施是佛教徒一個重要的修行。不執著自己的所有,奉獻給其他有情。

  佛經說,佛陀前身是一個王子,因為不忍見母獅和小獅子挨餓,便奉獻自己的身軀給牠們作食物。我的西藏朋友告訴我,天葬和水葬的起源可能和這個傳說有關呢!

  是否真的如此,我就無法得知了。

  不過西藏密宗的修行者,即使在生也會天葬。何解?其實這是一種叫施身法(註1)的修法。修行者觀想自己的血肉被切成碎片,骨頭作柴,煮一個火鍋來供宿世的仇敵、六道眾生和諸佛享用,練習無我,練習慈悲心。

  其實如果可以,我也會選擇天葬或水葬。

  不過,我的西藏朋友說:「這個暫時是無法辦到的啊!」可能到時政策有變也說不定,就看我這間「酒店」到時還是不是照常營業吧!

  註1:起源於大乘佛教的禪定練習法,相傳過去佛陀在進行菩薩修行時,曾以己身布施眾生,後來的修行者便在禪定時效法佛陀,想像切割自己的身體施予眾生。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