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這件事 第Ⅱ部

發稿時間:2012/09/15
活著,這件事 第Ⅱ部
活著,這件事 第Ⅱ部
作者|克里希納穆提
譯者|宮維明
出版社|親哲
出版日期|2012/05/01

  當你發現自己正在痛苦地倚賴某件事,這意味著你正在逃避空虛。當你無法忘卻過去的每一天,也意味著你生命的更新與創造力受到了限制。這本《活著,這件事》,是依據印度哲學家J. Krishnamurti的談話整理而成,淺白的文字,精簡地探討諸多人性弱點──希望、恐懼、偏見、嫉妒等等,讀起來處處可見當頭棒喝。活得困惑的人,應該看看這本書。

文章節錄

嫉妒和孤獨

  人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追求著成功,例如成為一名成功的藝術家、商人、宗教人士。其實這一切都是嫉妒的表現形式,但是只有在嫉妒變得難以忍受時,人們才會想著要擺脫它。只要嫉妒可以予人補償,且令人愉悅,它就是人的本性中可接受的部分。

  黃昏的樹下,一片寂靜。一隻蜥蜴在一塊尚有餘熱的石頭上來回地爬著。夜晚將會冷得讓人難以忍受,太陽還要再過幾個小時才升起。遠處農田裡勞作的牲口們已經疲憊不堪,步履蹣跚地與主人結伴歸去。一隻聲音嘶啞的貓頭鷹在棲身的山頂上淒厲地喊叫著。每天傍晚都能聽到它的叫聲,隨著夜色轉濃,它才會漸漸停歇下來。不過,偶然在夜深時分,還能聽到這種嘶叫聲。是一隻貓頭鷹深情地呼喚對面山谷的同伴,它們的叫聲也為黑夜平添了幾分寂靜與美。這是一個美麗的黃昏,一輪新月正靜靜地掛在黝黑的山丘後面。

  當心靈不再充斥頭腦的狡詐刁滑時,憐憫之心觸手可及。正是頭腦的需求和害怕,以及它的要求和恐懼,它的愛慕和拒絕,它的決心和欲望,毫不留情地摧毀了愛。讓這一切變得單純是多麼困難呀!你不需要用哲學和教條來讓自己變得溫和善良。掌握著權利的高效的國家機構會幫助人們吃飽穿暖,為他們提供住所和醫療保障。隨著生產的快速增長,這是理所當然的,也是一個組織有序的政府和穩定的社會必備的功能。但是,組織機構不會發自內心、慷慨大方地給予這一切。真正的慷慨來自於一個全然不同、超越了一切評量標準的源頭。野心和嫉妒必將毀滅它,就像大火燒毀一切一樣。我們一定要觸及這個源頭,但是既不能祈禱,也不需要作出犧牲,只能兩手空空地去到它面前。不管是書籍還是上師,都不可能把我們帶到它的面前。雖然美德必不可少,但我們無法通過培養美德而找到它,也不可能通過能力或順從來達到目的。但是一旦頭腦平靜下來、停止活動時,它自然會出現。所謂平靜,就是不帶任何目的,沒有任何欲望。

  她是一位年輕的女士,但是由於痛苦而顯得憔悴不堪。如此嚴重折磨她的不是肉體上的痛苦,而是別的。她可以通過藥物控制身體的病痛,但嫉妒的劇痛卻得不到緩解。她解釋說,從孩提時代起嫉妒就與她如影隨形,但那時候年紀還小,引起嫉妒的又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大都可以忍受且一笑而過。不過,現在嫉妒已經發展為一種病態。她已經結婚,還有兩個孩子,嫉妒卻毀掉她所擁有的一切。

  「我好像不僅嫉妒自己的丈夫和孩子,還嫉妒每一個人。只要那個人擁有的比我多些,不管是一座更美的花園還是一件更漂亮的衣裳。這看來也許很傻,但我卻深受其害,被折磨得痛苦不堪。前不久我去看了心理醫生,得到了暫時的平靜,但是嫉妒心很快又捲土重來。」

  克:難道不是我們所身處的文化在鼓勵嫉妒嗎?廣告、競爭、攀比、對成功的崇拜,難道不是這一切在支撐著我們的嫉妒心態嗎?欲望越多,就越嫉妒,難道不是嗎?

女士:但是……

  克:讓我們先仔細思慮一下嫉妒本身,而不是你和它之間的鬥爭,然後再重新討論那個話題。好不好?

女士:當然可以。

  克:人們是鼓勵和尊重嫉妒的,難道不是嗎?人們在童年時代就開始培養競爭心態,以各種方式重複著同一個觀念,那就是一定要比別人強。成功的事例,英雄人物及其英勇事蹟,被不斷地塞入人們的大腦。現代文化就是建立在嫉妒和渴求的基礎上。即使你並不急於求取世俗之物,轉而追隨某些宗教導師,他們也會承諾你死後能夠有個好去處。我們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對成功的欲望幾乎深深扎根於每個人的心中。

  人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追求著成功,例如成為一名成功的藝術家、商人、宗教人士。其實這一切都是嫉妒的表現形式,但是只有在嫉妒變得難以忍受時,人們才會想著要擺脫它。只要嫉妒可以予人補償,且令人愉悅,它就是人的本性中可接受的部分。我們沒有看到愉悅中恰恰蘊含著痛苦。執著的確會帶來快樂,但是它也會滋生出嫉妒和痛苦,而執著並不是愛。人們就在這樣的狀況裡生活著,忍受著,直至默默死去。只有這種自我封閉帶來的痛苦變得不能忍受時,人們才會奮力去改變。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