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看印度(二版)

發稿時間:2012/10/27
窺看印度(二版)
窺看印度(二版)
作者|妹尾河童
譯者|姜淑玲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2/11/01

  這是一本沒有人介紹就很容易被忽略的有趣作品,作者為日本的舞台設計者,畫的插畫素描非常有名,事實上,本書的精彩之處就是他的素描,他的觀察細微,看到很多人不會看到的印度,他說印度不窮,只是有很多的窮人,令人玩味。

文章節錄

河童眼中的「聖牛」

  城市裡面本就人來人往,但還有動物在其中穿梭生活。不但數量多,種類也多——這種生態該說是人畜共存、還是人畜混雜?

  雜沓人群中,山羊到處閒晃,狗兒伺機竊取路邊攤的食物失敗被踹;一隻隻雞在人力車輪下鑽動,屋頂上冷不防還會跳下一隻潑猴。走在路上,不是被走來走去的豬隻給絆到,就是前面被慢條斯理的聖牛擋住,後面則有大象催促…。反正,感覺上這裡的動物似乎和人類平等地生活在一起。

  趁著在露天茶店喝茶休息時,我問一位自稱會說英語的賣紗麗老爹:

  「你知道那隻豬的主人是誰嗎?」

  「當然知道啊。只要是住在這鎮上的人都知道。像這頭牛雖然是從比較遠的地方來,但我們還是知道牠主人是賣雜糧的巴恰吉。」

  「您還真清楚呀!」讓人佩服不已。

  「也沒什麼啦!」對方不好意思地笑道。

  「到底瓦拉那西有多少種動物啊?」

  「一百多種吧!」

  「有那麼多?」

  「可能還更多咧!」

  「你們在說些什麼呀?」旁人紛紛加入我們的談話。你一言我一句,熱鬧非凡。

  本想試著將這些話一點一點抄下來,想想還是作罷。因為我有個壞習慣,只要看到什麼事好像很有趣,稍不留意就會一頭栽進去。更何況,如果到時每個人都要教我各種動物的名稱,那我恐怕哪裡都去不了囉!

***

  在眾多動物之中,與印度教有關的最多。例如猿猴類就有稱為「哈努曼」的猴神,許多村鎮到處都供奉著祂。

  史詩《羅摩衍那》的主人翁羅摩王子在和惡魔羅婆那作戰時,千鈞一髮之際得到猴軍相助,因而取得最後勝利。從此以後,猴子就被納入諸神當中,受到人們敬奉。此外,大象則是象徵幸福的神祇之一。

  不過,所有動物中最「神聖」的就屬牛了。

  而牛之所以被視為「聖牛」、成為宗教上崇拜的對象,有數種說法,簡單列示如下:

  「牛是濕婆神的騎乘,也是祂的麾下。同時那頭牛還是人稱『南蒂』的生殖之神。」

  「牛是以創造之神毗濕奴為本、與毗濕奴一起創造出來的神聖生物。」

  其實,就算不看宗教上的因素,牛對印度人的生活來說本就有難分難離的重要性。這種關係和價值觀從古至今不曾有太大的變化。

  首先,牛不論在農耕或運輸上,對人類幫助甚大,是極為重要的勞動力提供者。

  再者,母牛提供牛乳,不僅可以直接飲用,還可以製成優酪乳或奶油。奶油在料理上又是不可欠缺的油品之一,並且在祭典上是「聖火」的重要燃油。

  連牛排泄出來的糞便都有利用價值—只要收集起來捏成餅狀予以乾燥,即可當作燃料使用。不僅農村以牛糞做燃料,對於住在都市裡用不起瓦斯和電氣的階層而言,它也是生活中不可欠缺的必需品。

  果真,名副其實是宗教和生活上的「聖牛」。

  印度憲法中有關「牛」的條文如下:

  「第四十八條—農業‧畜產‧組織:

  國家依據現代、科學方針,努力成就農業‧畜產的組織化,尤其戮力於保護、改良其他擠乳‧拖拉用的畜牛,並謀求建立禁止屠殺的辦法。」

  雖然法律上沒有明文規定禁止屠宰牲畜,但已經闡明了基本精神。

***

  牛隻似乎頗為瞭解自己的「聖牛」地位,相較於其他動物,在態度上顯得很高傲。常常不是大搖大擺坐在車水馬龍的路上,不然就是悠哉遊哉走進只有一公尺寬的小巷,害得人們必須退回原地等牠通過後才能進入。

  有頭牛慢慢走進小小的店家,並且開始吃起店裡的食物。店裡的歐巴桑發現後慌慌張張地想推牠出去,但牠根本紋風不動。我也出手幫忙用力推,不過牛角蠻粗大的,心裡還是有點害怕。

  在場的每個人都露出希望趕緊將牛拉出店外的表情,看來大家未必將牛視為「聖牛」—不曉得這算不算表裡不一?

  事實上,也有人這麼說:「近來宗教上的『聖牛觀念』似乎越來越淡薄了。」

  即便如此,畢竟「聖牛」是個歷史悠久的傳統觀念,與宗教又相關,實在無法一下子將其視為「普通牛」;但是隨著時代不同,似乎也慢慢有所變化了。

***

  晚上,我卻在飯店的餐廳點了一客牛排。相當有嚼勁,嚼到下顎都痠了。一個人嘟囔不停:「也不過就是動物性蛋白質嘛」、「什麼聖牛嘛!」自暴自棄地跟韌得要命的牛排格鬥著。

  如此這般,在飯店和高級餐廳都吃得到牛肉,沒有問題。街上也多的是販賣精緻牛皮皮包或鞋子的商店。據說在印度的出口貨物中,牛皮製品佔有相當的比例…。

  也就是說,事實上印度飼養宰殺了相當多的牛囉!這時正好一位侍者笑著問我:

  「印度的牛排味道如何?」得知他信奉的是不將牛視為神聖生物的伊斯蘭教,便安心地問他許多有關牛的事情。

  該位侍者名叫阿哈馬都。「我不是印度教徒,所以吃牛肉。」「當然還是會先考慮一下周圍的情況與場合…。」

  ——法律有沒有明文規定禁止殺牛啊?

  「這視各州的法律而定。二十二州當中只有古加拉特和馬哈拉施特拉兩州訂定了禁止屠宰牛隻的法律。其實,這兩州的大多數人原本就是素食主義者,所以沒問題。」

  ——印度教徒對這事的反應如何?

  「激進的教徒曾和其他勢力結合,在一九六七年發起『反對屠殺聖牛運動』,包圍國會抗議示威,並且和警察起了激烈衝突,結果造成數百人死傷。」

  ——暫且不管宗教上的是非對錯,但如果瀕臨餓死邊緣的人可以因為吃牛肉而得救的話,不也是好事一樁…。我是這麼覺得啦!

  「我也這麼想。那些人就是太鑽『牛』角尖了。其實,有些有錢出國玩的印度教徒在外面也吃牛肉的…。」

  ——雖說他們是太鑽『牛』角尖了些,不過,那你們穆斯林會不會因為飢餓而吃豬肉啊?

  「不,絕對不會吃,因為豬太髒了!」

  結果,搞懂的只有兩回事:「宗教上的事兒是搞不懂的!」與「還是認定印度的牛依然保有『聖牛』的地位比較妥當」。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