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朝的歷史與人物

發稿時間:2013/01/19
朝鮮王朝的歷史與人物
朝鮮王朝的歷史與人物
作者|康熙奉
譯者|曾雅伶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12/12/20

  韓國歷史劇大半以朝鮮王朝時代為背景,不論是高知名度的「大長今」,或是以帝王人生為主線的「李祘」、「世宗大王」,又或者韓國歷史上知名的女人「張禧嬪」、「同伊」、「春香」,究竟這些人氣古裝劇描述的王朝是如何建立的?本書介紹了五百年的朝鮮王朝樣貌,讓人了解原來宮廷文化影響著現在韓國人的飲食和作息。

文章節錄

意外!韓國沒有百年老店的原因?

  那是我招待韓國友人到淺草時的事。

  友人原本欣喜的看著淺草的街道,突然他用驚訝的表情問我:「為什麼會寫那樣的字呢?」他手指的地方是一間著名餐館的看板,上面寫著「創業○年」。

  我這麼說。

  「這間店從很久以前就開始營業了,那是在宣傳它所具有的歷史和傳統。日本稱這種店為老舖,並且相當珍視。」

  聽完後,友人說:「這在韓國絕對是難以理解的事。」

  「在韓國,如果經營餐館成功了,他們會利用積蓄讓孩子們接受良好的教育,努力讓他們成為醫生、大學教授、高官、律師……就算自己的店無人繼承也沒關係。父母親的心願就是希望孩子找一份能夠發揮頭腦的職業!」

  對友人而言,餐館標示的「創業○年」就像是在特意宣傳:「我這家店沒有能力讓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現在還繼續幹著這行。」

  在日本的話,多半會強調自己的店有多麼老,但在韓國則完全不同。

  尊重技職人士的氛圍稀薄,也幾乎沒有老舖,珍貴的傳統技藝也沒有傳授給子孫。

  這令我想起有一次和薩摩燒的第十四代傳人沈壽官同行到韓國南原時,我聽到的事。

  沈家的祖先世代皆為陶工,當時豐臣軍進攻朝鮮,祖先在南原被抓住並帶到鹿兒島,開始在那裡做薩摩燒。

  如今已過了四百年,第十四代沈壽官在關鍵年去探訪祖先的故鄉,我聽當地人說,南原已經完全沒有人在從事陶藝工作了。

  陶工的技藝在「發源地」南原並沒有承傳下去,這個例子與朝鮮王朝時代的商業及手工業受到輕視有關。

  以儒教的理念來說,使用頭腦的工作是最佳的。在現今的韓國,這種意識仍無改變。

  不論哪裡的父母親都在孩子的教育上傾盡全力,甚至犧牲自己的生活,希望他們找到的職業是醫生、大學教授、律師、研究員、新聞記者……。

  我認為已經失去分寸的是,那些原本應該從老百姓立場去報導所有社會問題的報社及電視記者竟然具有不可思議的特權意識。本應盡力從現場尋找題材,卻有特別多的記者試圖站在高處評論各種問題。

  結果導致韓國的主要新聞報導並非與現場密切相關,而是一直都以評論性報導居多。

  「記者表現得像大學教授……」

  從日本的角度來看,就是這樣的感覺。

  在嚴峻的國際競爭當中,韓國出口增加,經濟持續成長。這是國民的努力成果,另一方面,官僚與領導層的高傲手法仍然存在。朝鮮王朝雖已成為久遠的歷史,然而過去的儒教式職業觀或許還殘留著。

由於身為柳時元祖先而更聞名的宰相「柳成龍」

  韓國中部的內陸有一個名為河回村的風景勝地,因為大河呈半圓形流動,村莊位於中央處,由此得名。這裡在韓國特別著名是因為朝鮮王朝時代的傳統住屋完整保留至今,聽說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也來過此地,被濃厚的歷史氛圍感動。置身此地,感覺能時空穿越到朝鮮王朝時代。

  這個河回村當中,最有聲望的是柳家。而且不止河回村,即使在韓國也是屈指可數的名門。

  柳家之所以在韓國深受敬重,是因為這裡出了一位曾經擔任宰相並解救國家危難的偉人。他的名字叫柳成龍(1542至1607年),他也是史上頗負盛名的名著《懲毖錄》作者,那部書籍的開頭記載了如下內容的軼事。

  著名日本紀行《海東諸國紀》的作者申叔舟於1443年以朝鮮王朝使節身分到京都,臨終前,當時的王成宗問他:「有沒有什麼遺言呢?」這時,申叔舟說:「請避免我國與日本失去和平關係。」成宗謹領此言,立刻致力於修復與日本之間的友好關係。

  但是派遣過去的通信使被對馬海峽的狂風大浪嚇壞,雖已到達對馬,卻匆匆返回。模樣著實狼狽。從今以後,朝鮮王朝不再派遣使節至日本,只招待從日本來的使節。

  柳成龍在自己的著作開頭記載這件事具有象徵意義,結果申叔舟的遺言未被遵守,導致後來發生悲劇性的文祿・慶長之役,此時朝鮮王朝的政治領導者是柳成龍。

  《懲毖錄》是詳細記載那些戰火的紀錄集,根據「懲(戰)毖(災)」的立意命名該書。

  年輕時的柳成龍頗具名家子弟風範,修養極佳。淵博的學識幾乎無人能並駕齊驅,他二十一歲成為儒學大家李退溪的弟子,其師經常如此說道。

  「柳成龍乃天賜男兒。」

  這是至高無上的褒獎,能讓朝鮮王朝最權威的學者發出這般讚嘆,柳成龍究竟是何等人物,由此可見一斑。

  二十五歲考中科舉,開始躋身王朝核心的柳成龍。升遷過程勢如破竹,成為第十四代王宣祖最信賴的政治家。

  1590年,豐臣秀吉燃起稱霸大陸的野心時,宣祖為了掌握日本狀況,於是派遣使節至京都。

  可是歸來的使節各自報告的內容有所出入,正使黃允吉陳述:「日本的氣氛浮動,進攻朝鮮的可能性很高。」相對於此,副使金誠一斷言:「沒有要進攻朝鮮的徵兆。」

  出現相左的意見,宣祖也猶豫不決,最後採納金誠一的意見。他所屬的黨派在政治上較具優勢,這也是意見被採納的原因之一。

  然而,結果大壞。

  如黃允吉所言,豐臣軍於1592年進攻朝鮮,朝鮮王朝遭到史無前例的損害。

  判斷錯誤的金誠一死罪難逃了。

  不過,在這場戰爭中負責前線指揮的柳成龍替金誠一向宣祖請命。除了因為兩人同為李退溪門下弟子,彼此是關係深厚的好友之外,也是因為柳成龍知道金誠一的用意。

  《懲毖錄》當中有以下這段記載。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