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佛陀

發稿時間:2013/05/18
叛逆的佛陀
叛逆的佛陀
作者|竹慶本樂仁波切
譯者|哲也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3/03/20

  此書沒有高深莫測的佛學詞彙、神秘的宗教氣氛、陳舊的傳統形式,只有真誠、現代、幽默,不時有觸動心弦的句子。全書使用極生活化的語言,讓每位對於心靈之道感興趣的讀者都有機會拿起這本書,並從中得到益處。無論翻閱多少次後,打開書中任何一頁重讀,都像第一次讀它一樣,充滿樂趣,深受啟發。

文章節錄

《叛逆的佛陀:回歸真心 莫忘初衷》

從自己開始:尋找個人的解脫

  心靈之道的出發點至關緊要,要怎麼開始呢? 佛陀教導我們,首先應該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致力於得到所謂的「個人解脫」(individual freedom)。意思也就是說:真正算數、最為要緊的是你自己的解脫,而不是別人的,不是你最好的朋友、你的情人、你的家人,也不是你的團體、國家,甚至全世界,而是你,這是你自己的事情,無論你是個什麼樣的人,現在身處什麼境遇,你都要由自己開始,因為就是你那躁動不安的自我,那虛幻的自我,要啟程尋找自由。那想要覺醒,想要脫離痛苦的,除了自己以外,還有誰呢?

  想要讓自己自由,想要讓自己快樂,是每個人都有的自然原動力,是人類心中的基本欲望。問問每個人:「你希望脫離痛苦嗎? 你想快樂嗎?」毫無例外的,每個人都會說:「是呀,當然,就是因為這樣我才朝九晚五的上班。就是因為這樣我才去上夜校。就是因為這樣我才搭夜航班機,然後一早直接衝進會議室裡。就是因為這樣我才辭掉這個工作。就是因為這樣我才結婚,也就是因為這樣我才離婚的呀。」

  某種程度上,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展現出這種追求自由與快樂的欲望,然而我們讓自己自由一點和快樂一點的方法,卻常常不能達成自己所願。我記得在世界上剛開始有網際網路和高速電腦之初,常聽到許多西方朋友說:「哇,這些工具真是太棒了,電腦會讓我們工作變得更容易,更有效率,以後我們自由的時間可多了!」我猜他們一定以為自己會有更多時間陪家人,有閒暇去墨西哥或加勒比海小島度假。然而,有了這些好用的工具和新奇的玩意兒以後,大家卻忙得更不可開交。我們整天被電子郵件追著跑,想跟朋友好好吃頓飯都不得閒,朋友正跟你說話呢,你的黑莓機卻嗶嗶響起,而你實在忍不住不去閱讀一下新訊息。如果連吃飯都不自由了,更別提其他我們以為電腦會為我們帶來的自由時光了。

  同樣的,一切我們所擁有的物質都是如此,如果我們想擁有它們的欲望,是希望它們能解除痛苦,解除我們根本的不安全感、憂慮、自我認同危機……或單純只是無聊所帶來的痛苦,那結果也會是一樣的。我們或許以為「這些我都知道啦」,但其實還是相信新房子、新車子、新的筆記型電腦,或一台新的高解析度超薄電視機會為我們帶來一股力量,以某種方式改變我們的生活。然而後來我們所得到的,卻是緊追在後的銀行貸款、傷腦筋的汽車保險金,還有新電視上一成不變的老節目。我不確定從這些事情裡頭,我們到底真正得到多少快樂,其中似乎總含有某種程度的痛苦,也許在我們簽下「我同意以下條款……」的購物合約時,就同意接受這些附贈的痛苦了。

  這其中的問題,並不在於「想要快樂」的欲望是錯的,而是在於我們用了錯誤的方法去達成所願,在「如何才能快樂與自由?」這個問題之中,我們敗在「如何」這一關。甚至有時我們會把自己所擁有的自由,轉變成痛苦的原因。如果家人或朋友常常來找我們玩,我們就覺得失去了私生活,失去了自由,我們會抱怨說:「拜託,給我一點空間好嗎,我需要自己的空間!」於是我們帶著筆記型電腦逃到無線上網的咖啡廳,一心只想躲起來,最好沒人找得到。相反的,如果很久一直沒人來訪,我們又會抱怨:「怎麼都沒人來看我?唉,我好孤單。」就這樣,我們總陷於進退兩難,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有了這個,就又想要另一個,為自己創造出越來越多的內心衝突。那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找到一個簡簡單單就可以快樂起來的方法。不管擁有多少自由,我們還是有一種不滿的感覺,似乎總想為爭取更多的自由,或另外一種自由而奮戰,也因此我們的痛苦永無止盡。

自己的經驗才算數

  佛陀在教導「個人解脫」的重要性時,給了我們一個非常簡單又有深意的指引:「開始做任何事之前,都先讓你的心,全心全意與那想要解脫的欲望結合在一起,如此,你就會學習到能圓滿心之所欲的最有效方法。」

  這也就是說,你自己的解脫之道,必須結合上你個人獨特的生命體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看看自己的受苦經驗,看看它是多麼的獨特。每個人所受的痛苦都不盡相同:讓我痛苦的事,也許你並不以為苦;讓你覺得辛苦萬分的事,對我而言也許很容易,甚至很有趣。你喜歡做的事,對我來說也許很可怕或者很無聊,如此等等。

  當我們終於下定決心,要從痛苦中解脫,以得到自由,這時我們心中懷抱著這樣的心願:「我要把自己從痛苦中解救出來,我一定要保護自己,讓自己脫離這讓人心碎的苦難!」如此,我們就踏上了「個人解脫」的道路,一切就從這裡開始。

  不用擔心這樣的想法太過於「個人主義」。也許我們會覺得全心關注自己,把別人排除在外,是一種自私自利、傲慢且無益於心靈的表現,會造成更大問題。沒錯,一般情況或許如此,但現在我們的目標是心的訓練,這將會為我們帶來自律,以及真正的智慧。「個人主義」並沒有錯,用錯地方才會造成麻煩,如果能把這種個人主義引向正確的方向,將會是非常正面的。何謂正確的方向?只要停下手邊的一切,看看自己的人生實況,也許就會知道。

  當你看著人生的實況時,要不是被嚇呆,要不就是很快找到自己的方向。

  人生的真實狀況是什麼呢?

  人生中有很多種痛苦,其中最值得我們深思的是:沒有任何事物會永遠存在,生命是如此短暫,時光點滴逝去,毫不停留,當死亡的那一刻驟然來臨,我們會詫異萬分。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