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控制了總開關?

發稿時間:2013/05/18
誰控制了總開關?
誰控制了總開關?
作者|吳修銘
譯者|顧佳、陳正芬、周佳欣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3/04/01

  蘋果商品iPod、iPhone、iPad熱賣,人們生活逐漸被手機、網路壟斷,代表什麼意義?蘋果與臉書等熱門通訊媒體推廣「付費者使用更好的服務」,只為提高生活品質嗎?其實,當各通訊媒體壟斷網路使用權後,人們喪失的不只是言論自由,而是從資訊接受的那一刻起,便處處受限。本書從通訊媒體史角度出發,以電視、電話、廣播的發展對照今日網路世界,點醒大家關切網路自由的問題。

文章節錄

《誰控制了總開關?》

第二十章 蘋果vs. Google:封閉與開放的對立

Android計畫

  二○○七年的整個夏天,關於Google正在製造電話的傳言沸沸揚揚。在這家公司著名的總部Googleplex裡,一個可疑的雕像,名叫Android的長著紅眼睛的機器人出現在這個企業基地主體外一幢沒什麼特色的大樓中。二○○七年十一月五日,Google終於向外界證實了理念上的Gphone的誕生,也就是說根本沒有真正的手機。

  與iPhone的問世很不一樣,Gphone的誕生沒有發表會,沒有興奮地尖叫的人群,關鍵是根本就沒有產品。代替所有宣傳活動的僅僅是一篇以「我的Gphone去哪了?」為題的部落格文章。就職於Google的安迪•魯賓(Andy Rubin)在部落格中寫道,「在過去的幾個月裡,我們想到過各種有趣的點子,不過我們最後還是決定取消製造Gphone的計畫。我們現在要宣布的是開放手機聯盟和Android系統的誕生,這在我們看來,要比推出某種手機更有意義,也更有抱負。」

  這就是Google進入電話領域的初次嘗試,而電話領域與電腦和網路領域可說完全不同,因此這次行動的重要性絕不可低估。二○○七年的時候,網路產業中的大部分公司都在採取守勢,儘量限制那些來自其他資訊領域並威脅到網路產業的競爭對手,以期維持網路中立性的現狀。Google的行動就是一次防守反擊,他們要將開放的旗幟插到電話領域的腹地,雖然從一八八○年代開始,這裡一直是貝爾公司的聖地。

  Android計畫讓許多產業觀察者大惑不解,他們無法從中看到直接的收益模式。正如Google的其他產品一樣,Android系統是完全免費的。Google當然不可能慷慨贈送電話或者電話服務,使用者必定需要為此付費。不過電話作業系統就不一樣了,以Linux為核心的這款開放軟體可以免費使用,確實是科技迷的福音。電話領域有了Google奉獻的這款軟體,任何機構的程式人員都可以在這種免費工具的說明下編寫應用程式了。

  考慮到我們對Google的瞭解,這次行動很明顯具有該公司的特質,與其說該行動是目的本身,還不如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Android計畫以招撫人心的免費形式達到了軟性攻擊的作用,使得Google敵人手中的行動電話領地「轉變」為親Google的友好陣營。如果用前文所舉的動物王國的例子來說,Google就好比是要將世界變成冰天雪地的北極熊,因為只有在冰與雪的世界裡,北極熊才是永遠的王者。因為Google無法在封閉的平台中取得勝利,而Android是它保留行動世界中部分開放的機會,並且友善網路。而更重要的是,也有益於Google的商業模式──確保顧客每天都花上足夠的時間使用Google的產品,好保有廣告收益。

  Android系統發布不久,賈伯斯就在《紐約時報》上撰文抨擊。「Android計畫幫不上他們(Google)什麼忙,只會毀了他們。」賈伯斯說,「他們會因此而眾叛親離,沒人再願意跟他們合作。」而賈伯斯這麼做的可能原因是,Android系統成了蘋果最大的競爭對手。

  二○○八年計畫還不能被公開時,我和Android的開發者里奇•米納爾(Rich Miner)談話,他拍胸脯預測他的產品在第一年會比較辛苦,但接下來會獨占市場,畢竟矽谷的人開口閉口就說「開放勝過封閉」,因此個人電腦才會在八○年代打敗大型主機,而微軟則是在九○年代勝過蘋果,因此就算蘋果的iPhone出盡鋒頭,但Android很快就可望引領行動電話市場的風騷。

  米納爾被證明是有先見之明的。在一開始的緩慢進度後,Google最後簽定幾名合作夥伴,到二○一一年初,Android成為美國和全世界銷量頂尖的智慧型手機系統。而一如一九九四年的麥金塔,蘋果仍然是技術和設計方面的領導者,只是市場占有率變得遲滯不前。部分確實是因為Google免費贈送Android軟體,並且用搜尋廣告業務的收入拿去貼補軟體開發的費用。另一方面,這也暗示Google學到九○年代的最大教訓,因為Android只是像微軟視窗那樣可以在較多機器上執行,因而能將觸角伸向較多消費者。

  Android的成功足以使我們檢視資訊產業的迴圈現象是否不同於二十世紀期間發展的產業。二○年代和三○年代,產業朝向整合模式發展似乎勢不可免,完全成為「常理」,在阿道夫•朱克、希歐多爾•韋爾等人的時代,照達爾文進化論的說法來看,像蘋果採取的整合作法,是適合性和支配性的關鍵,這一切似乎理所當然。但是Android的成功說明兩件很明顯的事:網路迎接來了開放式系統的新時代,但許多產業依舊無法抗拒朝壟斷趨近。而Android的成功證明迴圈是否被打破端賴一個關鍵性的命題是否成立,也就是:Android的主人,Google,真的是個不同類型的公司。

  二○一○年秋天,我在Google園區談到迴圈現象,談到開放和封閉、集中和分散。一位資深員工舉起手。「你的論點很好,」他說,「當你在一家剛起步的新公司,開放性似乎真的很棒,因為它提供了一種進入的方式。但我必須承認,當你的規模愈大,封閉式系統也變得愈來愈吸引人。」

  全球資訊網和網路都有數十億使用者和成千上萬個公司在其上操作開放式系統,但是從資訊產業的歷史得知,這樣的生態系統往往無法生存太久。有時將新技術視為威脅的舊產業壟斷勢力會將開放性系統關閉,昔日的革命家因為禁不起誘惑想成為明日的帝國,Google註定將來到這個拿破崙的時刻嗎?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