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大腦不開心

發稿時間:2022/01/07
別讓大腦不開心
別讓大腦不開心
作者|迪恩.柏奈特
譯者|鄧子衿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22/01/06

  作者迪恩.柏奈特(Dean Burnett)是一名神經科學家和脫口秀喜劇演員。在討論大腦關於「快樂」的運作機制是什麼?他決定透過最新腦科學研究,以及關係專家、心理學教授、性愛專欄作家、喜劇表演者、名人等相關訪談,說明快樂是什麼、快樂從何而來。人天生就想要快樂,但是快樂卻不容易獲致。柏奈特不只談快樂的好處,也從「不快樂」來探討「快樂」的本質。作者在解析快樂的多重面向之後,提供了我們省思的空間,鼓勵我們隨時檢視自己的情緒,與周遭環境互動,重新再與快樂連結。

文章節錄

《別讓大腦不開心:神經科學家告訴你「快樂」的祕密,讓我們打造更美滿的生活》

工作讓你的腦快樂

  我離開童年生長的地方後,開車沿著驚險蜿蜒的山路回家,這時想到自己對於快樂機制的調查顯然沒有成功。利用腦部造影的計畫受挫於腦袋閃閃發光的教授;認為家和快樂有關的想法,讓自己回到童年居所的破敗遺跡。如果你因此覺得不快樂,還希望見諒。

  你不需要覺得不快樂,而奇怪的是我也沒有覺得自己不快樂。可能的原因在於雖然進展緩慢,但我依然在撰寫一本真實的書,這是許多人的夢想,是充滿展望之事,因此還是充滿熱情、樂觀以對,並且一心想要知道之後的研究會將我帶到何處。

  二○一七年二月,那個「哪裡」是義大利的波隆那(Bologna)。這座知名城市,也是歐洲最古老大學的所在地,在機場的入境大廳販售藍寶堅尼,真是不簡單。

  此次前往波隆那是為了在工藝博物館(MAST foundation)進行一場演講,這個非政府的慈善文化機構,包括了科學博物館、美術館、餐廳、托兒所、大學、健身房,可能還有其他單位,像是人類在太空中的殖民地,只是剛好蓋在一座義大利古城中。抵達博物館時,我看到他們最新的裝置藝術,那是非常棒的作品。

  這座裝置藝術由多個影片組成,展示了各種真實生活的樣貌:在巨大的大理石採石場裡敞胸的中年地中海男子,駕駛採掘機切下石版;年輕的迦納男性在西方科技廢棄物中,找尋有用的零件;辦公室員工在如流水般傳來的檔案上蓋章;德國工廠的工人於生產線上組裝完成汽車;凡此種種。

  該展覽的主題是「進行中的工作」,顯示了世界各地人們工作的內容。由於成年人多數的時間是花在工作上,有些人算出我們工作的時數總加起來為整整十年,因此工作的性質對人有不可磨滅的影響,會讓人快樂,也會讓人不快樂。要說糟糕或不快的工作讓人極度悲慘,工作壓力無疑是個嚴重的問題,幾乎不會引起爭議。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都見過早上迫不及待起床的人,因為他們熱愛自己的工作。所以狀況看來很清楚:好的工作讓人快樂,壞的工作讓人悲慘和緊張。

  不過,本書談的是腦部的運作,答案什麼時候會是這麼直接了當的?

  就如同工藝博物館這場展覽所揭露的,人們有各式各樣的工作,而多數西方人在五十歲前約莫會從事十二個不同的工作,這個數字有可能還會增加。但不論是什麼工作,總是由人類和人腦來做。所以工作是怎樣讓人快樂或不快樂的呢?

給腦作「功」

  「功」最基本的定義是「完成一件任務時所耗費的能量與心力」。所有的工作與任務都需要你耗費能量、付出某種形式的心力,可能是身體勞動,也可能是腦力消耗。就算在這最粗糙簡單的層次,工作對於腦部的影響亦顯而易見,可以讓人感到比較快樂,也可能真的讓人比較快樂。

  許多證據指出,身體愈是活動,腦部的運作也會愈好。這自有道理,因腦是身體中的一個器官,需要能量與養分(而且需求量較其他器官要多)。身體活動增加,能夠改善心臟健康,加強心臟力量,降低體內脂肪與膽固醇含量,提高新陳代謝,這全都有助於提供血液和養分到腦中,使腦部的各種能力都得到提升。

  身體活動能讓腦源神經營養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分泌量增加,刺激腦細胞的生長與數量,對於腦部還有更為「直接」的影響。這也說明身體活動為何能對神經系統帶來種種好處,例如促進學習能力與記憶、增加海馬回體積及整腦部灰質中較高層的部位。研究也指出,兒童若參加更多肢體活動和運動,學業測驗分數也會比較高。

如果你的工作得付出身體勞力,那麼對於腦部的正面影響能夠讓人快樂。雖然有句話說「有些事不要知道比較幸福」,學習與其他相關的能力增加(或許)能夠讓人比較聰明,有證據指出比較聰明能夠讓人稍微快樂一點。還有,運動能夠刺激腦內啡的釋放,在第一章中討論了這種「快樂化合物」。此外,身體整體比較健康,也代表更有能力去從事讓自己快樂的事,不會因為缺乏運動造成不適與緊張。

  同樣地,心智活動顯然對於腦和身體有利,對於準時上班、不需要耗費身體勞力的工作者來說,是個好消息。研究指出,教育程度愈高的人,愈不容易罹患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驗屍的結果也指出,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就算腦部因為這種疾病而嚴重退損,但是到死都不會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總的來說,愈活躍的腦也愈強韌。

  我們知道腦有彈性與適應力,會持續產生新的連結,並強化已存在的連結,還會消除不需要的連結。腦的運作方式有點遵守「用進廢退」政策,因此愈是用腦,腦中的連結與灰質就愈多。當然,年紀和熱力學定律最後還是會占上風,但經常使用的腦衰退速度會更慢,我們通常會說這樣的腦有比較大的「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腦子愈用會愈聰明。

所以說,工作不是要付出體力,就是要付出腦力,而這些最終都增進了腦的功能,讓我們更聰明也更快樂,真是好棒棒。

  這個結論只有一個小問題:屬於無稽之談。身體上的活動和費心力的工作,與增進腦部功能和快樂之間,確實有關聯,但是整個狀況都還混沌未明。你把一個人放到馬背上,兩者當然有緊密的關聯,但是並不能自動推衍出半人半馬的奇幻生物確實存在。真正的解釋要複雜與困難多了,就像是要把一個人放到馬背上。

  舉例來說,如果肢體運動真的能讓人比較快樂,為什麼我們總是避免身體勞動呢?為什麼我們不會跑到採石場去,當班工作十九個小時,徒手挖掘石頭呢?如果身體勞動就能夠讓人快樂,那麼整天在破碎金屬廢棄物小山中攀爬的迦納工人,其快樂的程度應該要勝於在高樓寬敞辦公室中的嬌貴企業執行總裁。不管怎麼說,這都是個可疑的結論。

  實際上,身體運動可能有益,但也會造成損傷與疼痛,因此科學界認為「強迫勞動」(forced labour)是殘酷的懲罰,而非獎賞。基礎物理學告訴我們,從事工作必須要「做功」,這會消耗能量。人類的身體擅長運用與儲存能量,但是這種能力顯然有其限度。我們不能像電池廣告中的那隻兔子持續工作。太多的工作會導致能量儲備受到剝奪,身體也會受到傷害。

  這個狀況顯然牽涉到生存。之前討論過腦部會把行動和報償連結在一起,好鼓勵我們從事那些行動。但是如果行動會造成太大的傷害時,又該如何?叢林貓如果整天狩獵鼩鼱,像是卡通《湯姆貓與傑利鼠》(Tom and Jerry)那樣,會把太多的能量花在太小的獵物上,結果消耗的能量遠比獲得的多。這類的行為如果經常出現,最終將導致死亡。人類的狀況可看成是工作的薪水穩定且定期發放,但是每天的報酬低於上下班所花的交通費。重點不在於你的努力是否有報酬,而是是否有「足夠」的報酬。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