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的設計史》以獨特的設計視角,回顧汽車誕生140年以來的技術革新與文化變遷。從賓士發明第一台引擎動力汽車,到電動車時代的來臨,汽車早已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時代精神的象徵。全書收錄106張經典車款手繪圖,帶領讀者從線條與造型中感受汽車設計的力量與美感。
黎辛斯基以建築評論家的敏銳眼光與車迷的熱情,細述福特T型車的量產奇蹟、福斯小巴的自由象徵、Mini與飛雅特500的經典風采。本書是一趟結合技術、藝術與夢想的汽車旅程,見證動力與美學交融的百年傳奇。
內容節錄
Mini傳奇:石油危機與產業競爭下的解決方案
義大利的Isetta坦然接受自己的古怪之處。Isetta的製造商是義大利公司Iso,由倫佐.雷沃特在一九三九年創立,生產冰箱。戰後,身為工程師的雷沃特開始進軍輕型機車、摩托車產業。他還生產了一款三個輪子的三輪卡車,基本上就是前半截為輕型機車,後面是兩輪的實用車廂。一九五二年,雷沃特心念一動,想開發載客車款;他請附近米蘭理工大學的教授來設計這輛車。埃爾梅內吉爾多.普雷蒂(一九一八至一九八六年)是航空工程師,有設計民用、軍用滑翔機的經驗。他一直在玩味小型車的設計,也許這就是雷沃特找上他的原因。但普雷蒂沒有汽車的背景,這點足以解釋他的解決方案為什麼劍走偏鋒。他第一次與雷沃特見面時,帶了一個小小的木製三輪車模型──兩輪在前,一輪在後,車身也很不尋常;據說普雷蒂是以滑翔機駕駛艙為基礎來設計的。故事也許是杜撰的,但它充分說明後來誕生的微型車為什麼會有釉面、蛋狀的外觀,車子也因此被取了「泡泡車」的綽號。
一九五六年,蘇伊士危機導致石油供應中斷,引發石油短缺、油價上漲、配給制度實施,更助長微型車的勢頭。一夕之間,油耗成為買家最關心的問題。仍在生產的龐德Minicar,油耗是一公升汽油跑三十公里;英國市場上的BMW Isetta則可以跑超過三十八公里。
「這些該死的泡泡車真他媽的可惡。」英國汽車公司(簡稱BMC)的老闆李奧納德.洛德(一八九六至一九六七年)怒氣沖沖地痛罵。一九五二年,莫里斯和奧斯汀合併成為BMC。BMC是全球第三大汽車公司,車系繁多,但沒有夠小的車款可以與微型車競爭。「我們一定要設計一款合適的微型車,讓泡泡車無路可走。」洛德告訴他的工程副總監亞歷克.伊斯哥尼斯──這對搭檔之前曾在莫里斯汽車公司共事。洛德給伊斯哥尼斯明確的指示:這輛四人座車應該有一百二十二公分寬、三公尺長,與當年度飛雅特推出的新款Cinquecento大小約略相當;乘客座區應占長度的百分之六十;引擎應用BMC現有的產品。
伊斯哥尼斯的解決方案非常簡單:兩廂設計,大的是車廂,小的用來放引擎,形同預告了雷諾4的設計。他讓新車以前輪驅動,如同Morris Minor,但將引擎旋轉了九十度(焦可薩在飛雅特500上也做了相同調整),讓引擎與車軸平行;這種配置在機械上更簡單、更緊湊。改良過的Morris Minor引擎──八百四十八毫升、四缸、水冷式──可產生三十三匹馬力,最高時速為一百二十一公里。散熱器位於車側,由機油潤滑的四段速變速位於油底殼內,讓引擎室的尺寸可以更小。懸吊以緊湊的橡膠錐代替彈簧,是另一項創新。直徑十英寸(約當二十五公分)的小車輪有登祿普特製的輪胎,進一步擴大車內空間、改善操控性,有助於轉向(沒有動力輔助)。由於這些工程上的改變,車身長度有兩百四十四公分可以用於車廂,比洛德的規格更好。
由伊斯哥尼斯設計的單殼式車身是形式配合功能的典型例子。他放棄所有華麗的造型──沒有空氣動力學的曲線、沒有裝飾,幾乎完全沒有鍍鉻。許多決定都是出於經濟考量:兩扇門和後車廂上的鉸鏈外裝、滑動式前車窗、只能打開一條縫的鉸鍊式後車窗。內裝很簡樸,唯一的儀錶是大型車速錶,內建里程錶和燃油錶;這個小小的隔間裡有兩個旋鈕(暖器和阻風門),兩個開關(車燈和雨刷),以及點火裝置。通常放儀錶板的位置被一個寬寬的架子取代,其他儲物空間包括車門儲物格,以及選配加裝放在座椅下方的柳條籃子。用來支撐車身的行李架蓋住了後車廂,可以從外面出入。鉸鏈裝在底部的後車廂門可以維持開啟的狀態,提供額外的空間,有點類似老式木頭旅行車。
Mini最初以Morris Mini-Minor和Austin Seven的名稱上市,售價略低於五百英鎊(約當今天的一萬三千美元),而且開這輛車的成本很低,油耗為每公升二十一公里。因為Mini的小車輪外推到車子四角,且重心較低,所以操控性和抓地力俱佳,讓這輛靈活的車駕駛起來非常愉快。由於這些特性,Mini像福斯金龜車、雪鐵龍2CV、飛雅特Cinquecento一樣,克服了平價車最大的障礙,掃除只被當成「廉價車」的印象。Mini擁有經典事物那種難以言明的氣質。歷久不衰的造型獲市場證明為一大優勢,因為這款車持續生產了四十年,總計五百三十萬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