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明湖短記
那是上帝遺失在人間的藍寶石、天使的眼淚、月亮的鏡子......
卸下偶像風華,收起不羈過往,走在波瀾不驚的中庸之道,林強默默守護母語文化
「不記得當時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但我就是去做了這件事。」
「大家都來學,一人學一齣,以後可以跟孩子說,這就是我們台灣的文化。」
語言流失不是自然發生,絕對和政治和國家政策有關,一定要透過國家、社會、政策挽救回來
見證社會氛圍對台語的歧視,楊大正說:「有一天有能力寫出美麗的台語作品時,我希望可以為這個語言平反。」
那被許多人逕自解釋為敷衍的回答,在許多時刻是個輕輕的提醒,提醒著我藝術的基本精神
他說從未想過台語會消失,也不認為自己能作些什麼,但其實他已經走在路上很久很久
「我不是做表演,我是在做文化傳承、做劇本的保存。」
讓台語廣泛被讀寫是終極理想,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多查辭典,學習用正確的字寫想說的話
台語之於表演,不只是工具,更是情感。往內尋找自己,台語是母語、是童年,讓人記得「我是誰」
語言障礙常存於自我設限,認為自己要會,又認為自己不行。台灣人最會找藉口不做的事,就是學台語了
寫詩是天份,表演是因緣際會,講國語是不得已,吳朋奉對台語的愛,不需要原因
她一直都做著差不多的事,像恆星有自己的固定軌道,不斷運行
台語文和火箭都是吳宗信的夢,無論是否成功,他都會拚命去做
走過台語歌黃金歲月,蔡振南為母語開疆闢土,盼望著台語歌能成為世界音樂的一份子
在台灣,有75%的人使用著台語文,理論上,除了「北京話」她該是強勢語言,有些時刻,她甚至會受到「河洛沙文主義」的形容。 有意思的是,目前雖有許多台語節目、藝文創作,看似欣欣向榮,蓬勃發展,但年輕人口能夠流利使用、或願意經常使用台語者,實則在生活場域中逐漸減少。 其次,台語經常被稱為「有音無字」,面臨書寫危機。長年以來,各流派之間始終存有台文書寫、拼音系統之爭,而政府推行台語文運動的態度,始終不明,亦受批評。 大環境如此,卻仍有很多人在各種不同領域,利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在為台語文傳承和推廣努力著。這些人,包括藝文創作者、政府官員、義工志工和熱心推廣者、學者,乃至第一線的教師,父母,以及年輕人(學生)。 文化+推出這個系列,主要希望藉由這些人的訪談,了解他們的想法,同時呈現出台語文運動在台灣現有環境中的樣貌與發展態勢,真有危機?正在衰敗?抑或其實沒那麼嚴重?此外,台語文傳承對這塊土地上生活著的你我和這個國家有什麼樣的意義?台語文的進行式,究竟是什麼模樣?
正似他的狂放總帶著柔情,李永豐認為推廣台語文也一樣,要潛移默化,自然就是美
Local無罪,台語是日常般的存在,從中看得出台灣人融合的民族性格
媽媽用生命將他從黑暗拉回光明,阿德想要開創台語歌新境界,堅持不在舊的台語詞彙裡打轉
既然被歸為「台掛」,那就更理直氣壯、更認真、更有意識的來推這「水甲翻過」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