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明湖短記
那是上帝遺失在人間的藍寶石、天使的眼淚、月亮的鏡子......
雖然已2021年,但仍要說說去年底中國跨年晚會節目。這有什麼好說?現在是還有多少人在看電視?
年關終至,多數人都希望能盡快結束這一年,這無法言喻、想像,不願再面對的一年。
環顧四周,曾為這座不夜城賺進大把鈔票的百老匯劇院,路人稀少,宛如荒廢多年的鬼城。
文化線記者大概是「另類」的一群,我們多了一份溫柔,因為藝文活動的本質不是衝突,而是感動。
這個行業給了記者一個對全世界發問發聲的機會,這是其他工作取代不來的
魏德聖的「臺灣三部曲」已經想了20年,從「海角七號」走到「賽德克 巴萊」,一部一部作品都更接近他心裡的夢想作品
這太驚人,我的腦袋好像被雷打到,全身起雞皮疙瘩。原來,台灣作曲家真的即將要有自己的「第9號交響曲」
波東關注歷史文化,作品多是寫實主義取向的大型壁畫,民族情感濃厚。孫子佛朗西斯科二世也是藝術家,卻走抽象和印象派,與祖父截然不同
9月底去了趟東京,一度以為沒出國,是日本很台灣?還是台灣很日本?尤其四處可見標榜販售加了「珍珠」或珍珠奶茶等台式飲品,頓時讓「台灣」成為一股潮流
劇場和表演團隊都必須得到觀眾樂迷支持,在這中間得靠有心人穿針引線,才能讓劇場、表演團隊與觀眾達到三贏
正因創作者對於某件事物的感受難以言喻,才選擇以語言之外的形式表達內心感受
演藝圈長期被膚淺、速食的刻板印象所籠罩,這個幽靈是所有演藝從業人員的共業
像口重到單手拿會扭傷手的鐵鑄鍋,平日備受保護,掀起鍋蓋的一刻芳香撲鼻,只能偷偷讚嘆,哎呀呀這鍋怎麼這麼厲害
台灣在創意領域中無可取代的優勢,其實並不複雜,卻也不能視為理所當然
我們與惡的距離走了5週功成身退,留給觀眾的是什麼?
或許說真話、反映真實的創作,才是藝術本來應有的面貌
不是只有我看到一個很不一樣的部長,顯然很多人也都看到了
2020上半年因疫情影響,從外片到國片,票房慘淡;然而下半年,國片卻在看似最壞的時機,開花結果。
疫情後的世界會如何?從年初永別「小飛俠」Kobe,轉眼間,「什麼都不意外」的2020年已進入尾聲....
舞台兩天前已搭起,簾前是總鋪師父子的人生滋味,簾後是熱騰騰、蓄勢待發的「辦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