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台三線
雖然時移事往,人們對高速公路的依賴與需求,讓它逐漸被遺忘,但我喜歡它的靜謐與對話感,不急促,讓我慢慢發現時間的流動與空間的變化。
走過漫長的學習歲月,牛暄文從被禁止用手語,到精通美國及台灣手語,甚至在電視台以手語播報新聞,他更能同理聾人朋友的需要,一路走來,牛暄文始終沒有忘記他的繪本夢……
冰果室牽出延續一輩子的師徒緣分,胡金銓看透石雋靈魂本質,成就一代銀幕儒俠。
她在壓抑保守的年代,打破性別天花板,成為台灣第一位人體模特兒,甚至公開舉辦人體攝影展;現在則以舞蹈為媒介,協助身心障礙者開發自我。她始終身體力行,默默以行動突破人的內心最不可破的牢籠。
成立超過半世紀,從傳統紙本地圖,轉型到電子地圖,再到開發地圖文創、參與社區營造,「大輿」無役不與。「大輿」的歷史,就像一部微型台灣地圖製作演進史。
「當YouTuber就像點燃一把火,火裡是你擁有的所有人生經驗」,這是擁有269萬訂閱的YouTuber阿滴對這個職業的形容。火燒得太大,容易燙傷自己,也會被燒光殆盡,走過憂鬱,阿滴學會放過自己。
為了躲避戰火,窩在父母背上、感受坑道裡的潮溼與窘迫,是許多馬祖人的記憶,甚至陰影。藝術家曹楷智卻直面坑道,年復一年挖掘、探索,把坑道變成藝術基地,甚至與國際藝術連結,為馬祖迎來新契機……
阿瑪的叫聲像後宮某種秩序,從另一扇門走出來的三腳娘娘,也隨著阿瑪的身影一拐一拐來到客廳,「貓奴」狸貓和志銘露出笑容,溫柔呼喚三腳來到沙發上……
他從事布袋戲演出及教學超過一甲子,強調學布袋戲要學「活」戲,不能學「死」戲,戲氣、戲肉要做出來,不能只做戲殼……
從2018到現在,每次的採訪報導都像是捧著一棵文化的小樹苗般,悉地呵護,且運送到我們開闢的園地,逐棵悉心地栽種……
越南女孩阮秋姮的母親來台幫傭14年,拉拔3個女兒長大,如今她循著母親腳步在台灣落地生根,盼用鏡頭影像把「兩個家」的距離拉近。
城市居民如何回應城市景觀的改變?藝術介入是個好方法。他們用多年藝術參與城市內化的經驗,為花蓮植下一顆面向未來的文化幼苗。
「魔法阿媽」創造台灣動畫奇蹟,23年後推出數位修復版,且可望籌拍續集,導演王小棣卻引賈伯斯的話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自嘲自己和當時的夥伴黃黎明就是兩個Foolish……
他把好看的外國電影買回台灣,用心包裝,推上院線,也用同樣的心情,推台灣電影一把……
一場原訂2020文化奧運上的展覽,因疫情延宕開出意外花朵,總策畫林曼麗撮合台日藝術家產生文化撞擊,讓人看到台灣軟實力的飽滿能量……
因為懷念跟兄弟姊妹聚在一起玩桌遊的感覺,陳介宇和陳芝婷投入桌遊研究,寫網誌、出版專書,就是不讓桌遊被人遺忘……
向文協精神致敬,鄭麗君鼓勵年輕世代呼應先輩精神,以世界的高度,思考台灣要成為怎樣的社會。
如果台灣人自己不重視自己的寶貝,卻一直要外國人來協助修復,這古蹟到底是誰的古蹟?
七年級文案工作者李昀諭重返睽違20年的故鄉,以一己之力讓更多人從這個地方得到愛,得到力量。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改變了陳新發,他用畫筆勾勒會說話的牆,從鏡頭看見身歷其境的真實……
這一群人長期深耕宜蘭在地,想的不只是蓋房子這件事,而是提出一種永續的生活方式及解決事情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