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 。當您按下同意按鈕,代表您接受上述規範。

中國負面消息不斷 歐盟對中態度轉趨強硬

包括「戰狼外交」在內,歐洲媒體關於中國的負面報導愈來愈多,歐盟與中國的關係也急轉直下。圖為歐盟旗幟。(圖取自facebook.com/EuropeanCommission)
包括「戰狼外交」在內,歐洲媒體關於中國的負面報導愈來愈多,歐盟與中國的關係也急轉直下。圖為歐盟旗幟。(圖取自facebook.com/EuropeanCommission)

中央社駐柏林特派記者林育立

2021/06/24 10:03(07/16 15:32更新)

今年4月底,德國政府各部會首長在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的率領下,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等官員進行所謂的「政府磋商」。德國是唯一與中國建立這種常態對話機制的國家,兩國官員利用兩年一度的機會面對面交換意見,主題從農業、食品安全到貿易無所不包,可見兩國關係的密切。

不過,今年兩國政府磋商的氣氛與往年不大一樣。就在1個月前,歐盟才以新疆維吾爾人受迫害為由,對中國實施制裁,這是天安門事件以來歐盟首次對中國制裁。中方隨即反擊,制裁歐洲議會多位議員、學者和智庫,規模之廣震驚歐洲政壇。同時,中國也繼續利用司法等多重手段打壓香港的民主,無視歐洲國家的再三抗議和雙邊關係可能的惡化。

一名參與這次政府磋商的德國官員在會後透露,德國向中方坦率表達了對香港和新疆問題的意見,但制度不同,看法也不同,難掩對兩國各說各話的無奈。

根據中共官媒,李克強坦承兩國對一些問題看法不同,強調「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互不干涉內政」是交流的前提,期待德方「排除不必要的干擾」,德國媒體解讀李克強藉機警告德國,不要再批評新疆和香港的人權問題。

2021年4月底,德國總理梅克爾(右)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左)等官員視訊進行「政府磋商」。(圖取自中國政府網網頁gov.cn)
2021年4月底,德國總理梅克爾(右)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左)等官員視訊進行「政府磋商」。(圖取自中國政府網網頁gov.cn)
德國是唯一與中國建立常態對話機制的國家,兩國官員利用兩年一度的機會面對面交換意見。圖為2019年9月德國總理梅克爾(前右)訪中,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前左)會談。(圖取自中國政府網網頁gov.cn)
德國是唯一與中國建立常態對話機制的國家,兩國官員利用兩年一度的機會面對面交換意見。圖為2019年9月德國總理梅克爾(前右)訪中,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前左)會談。(圖取自中國政府網網頁gov.cn)

相較於美國、日本和澳洲,歐洲對中國崛起的警覺似乎來得晚,不過回顧過去幾年的發展其實有跡可循。

首先,中國企業在政府的支持下,近年在歐洲砸大錢併購高科技和基礎建設,其中希臘彼里夫斯港(Piraeus)和德國機器人大廠庫卡(Kuka)是最常被提到的例子,引起歐洲政壇疑慮,檢討是否繼續對中資敞開大門。

中國並定期與中東歐17國舉行高峰會,利用投資承諾籠絡人心,透過希臘、匈牙利等國左右歐盟的決策,歐洲隨時有被分化的危險。

2019年3月,在德國與法國的催生下,歐盟在高峰會上通過名為「歐盟中國戰略展望」(EU-China–A strategic outlook)的文件,首度稱中國為追求科技領導地位的「經濟競爭者」,和推動另一種治理模式的「制度對手」。歐盟國家難得對中國形成統一陣線,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的顧問直言,「天真的階段要結束了」,反映歐洲開始對中國出現戒心。

歐盟重新定位中國,表面看來原因是中國的經濟實力早已今非昔比,但也與期待落空有關,習近平領導的中國不僅沒有走向民主和開放,反而比過去更加獨裁。值得注意的是,歐洲終於正視與中國的「制度之爭」,發現制度和價值觀不同才是雙方互動出現摩擦的深層原因,這點對上世紀有美蘇對立和共黨統治經驗的德國來說更是如此。

把視野拉到全球,從中國拒絕接受南海仲裁結果,到「一帶一路」美其名是促進各國的基礎建設,事實上貸款條件不明,為各國埋下債務陷阱,中國正將威權體制輸出到全世界,與建立在規則制度的國際秩序,和講究透明的西方民主體制形成競爭關係。

一名德國官員有次就私下說,從戰略角度來看,「一帶一路」的確是一大成功,「可是有留位置給我們歐洲人嗎」?

就在歐洲對中國疑慮增加的此刻,中國的姿態絲毫沒有放軟,反而更加強勢,中國外交官動不動就用挑釁和粗鄙的語言駁斥反對者,引起更大反感,例如中國駐法大使館辱罵一名法國學者是「小混混」(petite frappe),讓中國在法國的形象大跌。

中國駐法大使館辱罵一名法國學者是「小混混」,讓中國在法國的形象大跌。圖為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左)2021年6月接受專訪談論戰狼外交。(圖取自twitter.com/AmbassadeChine)
中國駐法大使館辱罵一名法國學者是「小混混」,讓中國在法國的形象大跌。圖為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左)2021年6月接受專訪談論戰狼外交。(圖取自twitter.com/AmbassadeChine)

包括「戰狼外交」,歐洲媒體關於中國的負面報導愈來愈多:香港民主派持續受到打壓,中國軍機再三入侵台灣防空識別區,連系統性摧毀穆斯林少數民族文化的慘劇也終究紙包不住火,每週都有本人或親人被無辜囚禁的維吾爾人指證歷歷。

中共對內鐵碗統治和對外盛氣凌人的專制形象深植人心,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去年10月發布的調查,不僅美國和澳州,德國、英國、瑞典、荷蘭、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對中國的負面觀感也創下新高。

歐洲與中國對法治、人權、民主的看法有根本分歧,彼此距離愈拉愈遠,自然反映在政策上,對中國處處提防。今年3月,中國與中東歐17國舉行峰會,斯洛維尼亞等6個歐盟成員國僅派部長與會,創下歷年參與層級最低紀錄,顯示中國在歐洲擴大影響力的努力正遇到瓶頸。

歷經2年的漫長爭議,德國國會在4月底終於通過新版的通訊安全法,未來5G核心網路設備將排除威脅國安和受外國政府控制的廠商,提案議員直指法案目標是「確保數位基礎建設不被獨裁國家刺探、破壞和政治干預」,儘管沒有直接點名,卻形同排除中國電信大廠華為的參與。

德國國會在4月底通過新版的通訊安全法,未來5G核心網路設備將排除威脅國安和受外國政府控制的廠商,形同排除中國電信大廠華為的參與。圖為中國南京市的華為門市。(中新社)
德國國會在4月底通過新版的通訊安全法,未來5G核心網路設備將排除威脅國安和受外國政府控制的廠商,形同排除中國電信大廠華為的參與。圖為中國南京市的華為門市。(中新社)

出自對中國的戒心,歐盟目前已有18國透過國內法限制外資併購能源和高科技等產業。為反制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破壞公平競爭,歐盟執委會5月還提出新法,試圖阻止獲政府補貼的外國企業併購歐盟企業或參與歐盟的公開招標。

中國施壓的力道愈大,反彈也愈大。中國制裁歐洲議會議員的大動作,引起德國國會多達280位朝野議員的連署抗議;去年底歐盟與中國好不容易談完的投資協定,也因此被歐洲議會決議「凍結」,讓這個具有歐中關係里程碑意義、被梅克爾稱為「雙邊經貿關係基礎」的協定前途未卜。

歐洲與中國的歧見浮出檯面,關係確實有急轉直下趨勢,德國即將在9月舉行大選,更讓未來充滿變數。梅克爾執政近16年後,將在今年底卸任。她任內幾乎年年出訪中國,與中共高層交手的經驗在西方領袖中無出其右者,可說是投資協定談判的主要推手,相當程度主導歐盟與中國的關係。不論誰接替她的位子,梅克爾的離任標誌歐中關係的分水嶺,勢必對雙邊關係帶來考驗。

這次德中政府磋商進行前,梅克爾對雙方與會官員發表了簡短談話,其中一段話讓人很難對歐中關係的未來感到樂觀:「你們知道,這是我最後一次參加,但願這不是德國與中國的最後一次」。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