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拯救混凝土之獸 專家籲認識並保存粗獷主義建築

2020/7/25 20:47(7/26 09:5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王心妤台北25日電)在台北的一場「粗獷主義建築展」講座上,亞洲文化協會台灣基金會執行長張元茜說,這項展覽讓民眾可以欣賞建築原貌之美,中央社社長張瑞昌則指出,各種風格的建築是對社會變化的回應,也是社會的集體記憶,應予保存。

忠泰美術館今天舉辦「粗獷主義建築展」講座,除安排建築界人士分享心得,並從社會學及藝術文化角度切入主題,由張瑞昌及張元茜主講,VERSE雜誌社長暨總編輯張鐵志主持。

張瑞昌以1950、1960、1970年代的世界與台灣為基點,從社會學角度思考建築。他認為「建築是在回應社會變化的具體實踐,絕對不能忽視當時的社會環境。」

張瑞昌以台中市中央書局為例,認為她像一個女人搽脂抹粉,已經失去原本面貌,直到2019年11月重新營業才還其原貌。「建築是社會集體的記憶,值得被保存。」他最後也說,媒體應當不能忘記自己的時代感,建築亦是。

亞洲文化協會台灣基金會執行長張元茜,則從藝術角度分析粗獷主義。她認為建築過去對於一般人來說有些距離,而展覽將粗獷主義單獨呈現,以最簡單、最單純的水泥模組美感或是設計方式表現出來,讓更多人能夠看見建築原貌。

有觀眾提問展覽的意義,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表示,雖然此次是與德國建築博物館(DAM)共同籌劃,但並非完全接受國外觀點,而是加入台灣元素,讓更多人開始思考,在評論同時,也能產生對建築的新看法。

策展人王俊雄坦言,台灣較少有機會能在公共場合談論建築,但唯有建築變成日常生活一部分,才能與建築相處融洽。

王俊雄認為,展覽從德國來到台灣,對他來說是一個契機:「粗獷主義能不能留下來是另外一件事,重要的是讓下一代人知道是怎麼回事。若只是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留下來,那它沒有任何意義。」

粗獷主義(Brutalism)源自法文術語,亦即清水模,最初興起於1950年代的英國建築界。「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即日起在忠泰美術館展出。(編輯:屈享平)109072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