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台灣民報復刻出版 重現日治社運精神

2018/12/4 13:04(12/5 14:4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4日電)「台灣民報」是日治時期唯一台灣人出資的報刊,不僅對當時台灣各種社會運動有卓越影響,更是現代研究1920至30年代的台灣,不可或缺的史料。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近期推出「台灣民報」復刻出版,重現當年社運精神。

於1923年日本大正年間在東京創刊的「台灣民報」,是日治時期唯一台灣人資本所推出的報刊,早期內容混雜著台灣話、日語與白話漢文,雖在日本發刊但仍回銷台灣,且與台灣政治社會運動息息相關。

「台灣民報」原本為半月刊後改為週刊,之後獲總督府准許,將編輯發行等事務移回台灣,到了1932年以日刊形式在台發行,廣受台灣民眾喜愛。由於內容橫跨文學、政治及社會運動等,鼓吹勞工、婦女爭取權益,也支持學生文化上的啟蒙,提倡新文學有不少貢獻,對日治時期下的台灣影響甚鉅。

在鼓吹新文藝與提倡白話文上,「台灣民報」也有不少貢獻,對台灣新文學推廣上扮演極為重要角色。多位台灣作家、政治運動等人士,會在「台灣民報」上發表散文作品,較為人知就屬蔣渭水的「獄中隨筆」。

此外,被稱為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導火線引燃者作家張我軍,也常透過「台灣民報」發表一系列批判舊文學的論述。「台灣民報」儼然是當時台灣文學相當重要的發表園地。

在文化部支持下,台灣歷史博物館著手啟動台灣史料集成「近代報刊資料彙編」,這次復刻「台灣民報」等史料計畫,期望能讓當代人對1920年代台灣有更多理解。台史博這次宣布復刻出版的「台灣民報」,是1923至1927年移台前報刊資料,重新設計較為易讀的版面並整理成冊。

台史博副館長謝仕淵說明,復刻「台灣民報」除了見證當年社會運動的脈絡,對台灣史學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事,「台灣民報有別於一般媒體,裡面包含對一些日本殖民統治相關的社會議題與議論。」

謝仕淵說,台灣民報是具標的性的刊物,這次以適合閱聽者方法重新復刻,字體疏朗易讀,「讓更多沒讀過刊物的人閱讀,了解台灣成為近代國家的過程當中,到底面對了那些衝擊與不平等待遇。」

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蔣朝根也認為,「台灣民報」是台灣人爭取新聞自由的一段重要歷史,同時也是社會運動的縮影。

1974年,文史作家婁子匡、王詩琅與黃天橫等人輯錄推出「台灣民報」影印本,由台灣雜誌社發行。台史博這次的復刻計畫,便是黃天橫家屬黃隆正慨然將當年林呈祿父子所遺留的原版「臺灣民報」借予館方,其他部分缺漏則由六然居資料室的檔案補上。「台灣民報」復刻版預計在12月中旬推出,詳細販售點可上台史博官網查詢。(編輯:黃于)107120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