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野外硨磲蛤銳減 澎湖海研中心復育有望

2018/12/9 14:25(12/9 15:0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9日電)硨磲蛤近年因全球過量採捕,2個屬中已有9物種陸續被認定為瀕危野生動物,澎湖海洋研究中心利用人工繁殖稚貝足絲自然生成特性,讓硨磲蛤復育有望。

螺貝類硨磲蛤被列為佛教七寶之一,因兼具食用、藝術及觀賞價值,自古以來就廣被人類所利用,全球硨磲蛤共有2屬13種,其中台灣記錄了2屬7種,包括2014年才被獨立出來的諾亞硨磲蛤。

不過,由於近年來全球過量的採捕,導致硨磲蛤野外族群數量銳減,在1983至1985年間,硨磲蛤科的2個屬中已有9個物種陸續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二中,而為了減少野外族群過度捕撈的威脅,澎湖縣政府也於2006年起針對硨磲蛤屬物種實施禁採管制。

為了避免硨磲蛤滅絕,除了禁採之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多年前也開始積極進行硨磲蛤人工繁養殖研究。

澎湖中心從2016年起,選取6至8公分左右的人工繁殖硨磲蛤稚貝,利用其足絲在5到7天內自然再生的特性,於放流前剪除其舊有足絲,直接投放在野外的硬基質上,經統計,3週後稚貝存活率高達75%,不僅有助於增加放流數量,同時可避免不必要的人造基質對海域環境的干擾。

澎湖中心利用中間育成方式配合適當的培育基質與光照、溫度等,不需額外投餵餌料,硨磲蛤就可快速成長且存活率極高。

農委會指出,此改良後的放流技術可廣泛運用在台灣以及其他需要進行硨磲蛤復育的國家,目前澎湖中心也正持續進行硨磲蛤最適放流體型的評估,待確立之後,硨磲蛤的復育放流作業程序也將更完備、更有助於提高放流效率,並加速野外族群復育成效。(編輯:黃于)107120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