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革命

6年547座特色共融公園,所有人一起玩的願景實現了嗎?
製作 / 吳冠賢、王柔婷、劉姿嘉、陳玟憲

往下捲動

  • facebook
  • line
  • twitter

你發現家裡附近的公園不一樣了嗎?溜滑梯加裝了坡道、鞦韆有好幾種座椅可以選... 這些「進化」版遊樂器材,出現在各縣市改造後的「共融式遊戲場」,目標是讓不同年齡、肢體健全與身心障礙的孩童都可以玩。

新型遊戲場背後有很多兩難,好不好玩、安不安全、會不會花太多預算、民眾習不習慣... 都是問題。先讓我們透過3D遊具模擬,帶你玩一遍!體驗共融公園裡的設計秘密,跟我們一起探索這場公園革命。

走進遊戲場,眼前將近3層樓高的攀爬網,是公園裡最刺激的遊具。能否成功攀爬至溜滑梯入口,取決於孩童如何面對失敗、處理恐懼。

如果年紀小的孩童對自己的手、眼、腳協調沒有信心,可以在三維繩索交織出的小空間休息一下,一邊思考下一步。

為了避免孩童在攀爬過程中不慎墜落,地板鋪面是自然的木皮。研究顯示,30公分厚的樹皮屑片可以提供3.3公尺的墜落緩衝。

公園中的攀爬、彈跳、平衡木類等設施,有助於孩童本體覺、前庭覺的發展,讓孩子有較佳的平衡感、肢體協調性。

如果彈跳遊具寬度設計得當,坐輪椅的使用者也可以感受日常生活裡較難體驗的彈跳起伏。

共融式遊戲場的精神,是讓每位孩童有平等的權利,體驗玩遊戲的快樂。讓孩子在公園改造初期就參與設計,也是重要的一環。

像是沙丘上的螺旋塔,就是設計師實踐孩子說「想和玩具車一起玩沙」的願望。

還記得一進入公園看到的高挑戰滑梯嗎?如果認為難度過高,這裡有全年齡適用的磨石子滑梯。這座滑梯有3種以上的出入口,孩童可透過攀爬、踩階梯登頂,行動不便者還有坡道可以選擇。

滑梯往下滑處,分別有兩塊突起物,以及多功能扶手。上方是提供父母將輪椅上的孩童抱起時,有一個轉位平台,下方則是孩童滑下滑梯後,坐回輪椅前的等候區,不用擔心影響其他孩童的玩樂動線。

看身障者如何使用

與其他遊具不同,旋轉盤需要與人合作才玩得起來,想要加快或放慢速度,可以藉此機會與同伴溝通,練習社交。

不過,旋轉盤是爭議性高的遊具,不少家長擔憂轉速失控造成使用者受傷。2018年,台北市景新公園的旋轉盤啟用不到5天就被封鎖,禁止使用。

看身障者如何使用

來到公園最後一個角落,這裡有4種鞦韆。

鳥巢鞦韆特別適合多位幼兒共同乘坐或是躺著玩;座椅型鞦韆可以讓上肢無力者倚靠,減少背部出力。

要讓坐輪椅的孩童也能體驗飛起來的感覺並不容易。輪椅鞦韆透過鎖扣設計,讓車輪和使用者可以安全地被固定在大型座椅上。

看身障者如何使用

由於輪椅鞦韆擺盪空間大,為了避免其他孩童未注意發生意外,周圍特別裝設柵欄區隔。像這樣的輪椅鞦韆,目前在台灣約有13座。

共融式遊戲場從2016年推動至今,已邁入第7年,在空間、經費等限制下,或許還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期待。但對身心障礙的孩童和家長來說,從遊戲出發,是讓所有人理解平權最好的方式。

你有發現附近的公園遊戲場變得不一樣了嗎?制式罐頭遊具不見了,溜滑梯長高了,新設的鞦韆是網狀圓盤,或者可以面對面一起盪的親子鞦韆;連地面上的軟墊也變得花俏繽紛。

2016年起,全台各地開始出現這種「特色」或是「共融」公園遊戲場,目的是讓12歲的大孩子覺得好玩、有挑戰,身體不便的孩子也可以玩得開心又安全。迄今六都已經完成547座大小規模不一的公園改造。如何兼顧這些看似衝突的要求呢?

什麼是共融?為什麼需要共融?

孩子都希望能在公園快樂地玩耍。看似簡單,卻是某些孩子難以企及的心願。

身心障礙兒童一向被遊戲場排除在外。即使是肢體健全的障礙兒童,家長也會怕孩子影響到其他人。2014年,周淑菁和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女兒把「共融」的觀念引進台灣,希望打破這個困境。她成立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促進會(簡稱「身障童盟」),推動障礙兒童進入遊戲場的權益。

「共融」是什麼?根據衛福部定義,共融遊戲場是符合所有兒童需要的遊戲空間,包括身心障礙兒童、2-12歲的兒童,甚至是心智年齡小於12歲的身心障礙者。在遊戲設計上,兒童遊玩時應體驗到社交/情感、肢體發展、感覺統合、認知統合及溝通交流。

這些遊戲設計的訴求,別說身心障礙孩子,一般孩子也不一定能在遊戲場體驗到。2015年,一群家長注意到台北市許多社區裡好玩的溜滑梯被拆掉了,撥打1999市民專線反映卻求助無門。不滿的家長在社群媒體集結成立「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簡稱「特公盟」),到市政府抗議,反對公園裡大量出現、一成不變、低矮缺乏挑戰,遊戲設計也缺乏變化的罐頭遊具。

低矮、功能單調且在各地重複出現的「罐頭遊具」,不能滿足孩子玩耍與學習的需求。(中央社)

低矮、功能單調且在各地重複出現的「罐頭遊具」,不能滿足孩子玩耍與學習的需求。(中央社)

特公盟理事長張雅琳是三寶媽,老大準備升國中,最小的孩子小學三年級。住在基隆的理事林穎青有兩個孩子,分別是小五、小二。學齡孩子在罐頭遊戲場無法盡興玩耍,是她們共同的切身體會。特色遊戲場還不普遍時,林穎青甚至需要專程帶孩子到台北好好放電。

張雅琳無奈表示,不同年齡、不同特質的孩子需要不同的遊戲與挑戰,遊戲場卻千篇一律,牴觸許多孩子的身心發展需求。孩子們很難在現代都市叢林獲得成長發展所需的肢體活動空間和感知刺激,因此更需要公園提供足夠肢體活動空間、知覺刺激和接觸自然的機會。

為了打造更符合孩子需求的遊戲場,身障童盟和特公盟從台北出發,在全台各縣市奔走,實地場勘,參與社區說明會、專家諮詢會議或審查會議,漸漸得到地方政府的回應。2016年至今,六都已經完成547座特色或共融公園和遊戲場的建造或改造。

除了安全 也要好玩、刺激學習

為什麼我們的公園充斥著罐頭遊具?

台灣兒童遊戲設備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劉旭建,同時也是經手許多遊戲場建造、遊具進口代理的業者,他說遊戲場罐頭化、幼齡化有一部分原因是衛福部2017年修正「兒童遊戲場設施安全管理規範」,要求新設立的兒童遊戲場必須經過CNS國家安全標準檢驗,既有遊戲場也必須在3年內完成備查(2020年放寬至2023年)。為了低成本且快速地通過檢驗,各地大量裝設中國製的低齡塑膠組合遊具。

台灣是全球少數以法規要求遊戲場通過安全檢驗的國家,台北市2015年搶先全國檢驗全市的遊戲場,卻也成為最早罐頭化、引發家長抗議的城市。

特公盟和身障童盟都認為在符合安全標準的前提下,兒童遊戲場還是必須考量孩童的發展需求。身障童盟也認為有必要釐清一般認為身心障礙兒童身體孱弱,只能玩低矮遊具的刻板印象,以及「共融就是無障礙」的誤解。

周淑菁表示,無障礙只是最低要求,共融應該重視多元孩童的多元遊戲可能。障礙兒童有年齡差異,把「共融區」劃分在低矮的「幼幼區」,除了打擊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也無法提供發展遲緩或情緒障礙孩子所需的感官知覺刺激,而且對一般孩子或障礙兒童來說都真的不好玩。孩子覺得不好玩、不願意去玩的遊戲場,不僅無法達成共融,反而強化隔離效果。

台北市建安國小特教班老師吳佩璇說,特殊教育法定義的障礙類別有12種,要讓特教學生都可以玩的遊戲場,需要多層次的設計。

低矮、功能單調且在各地重複出現的「罐頭遊具」,不能滿足孩子玩耍與學習的需求。(中央社)

「迷宮樂園」有多個出入口和迷宮般的多元探索路線。雖然設施很高,但是孩子在波浪狀的地面不會跑太快,兼顧安全和多元遊戲性。中央社記者謝佳璋攝 112年5月10日

吳佩璇班上一個腦性麻痺、右半身肌肉萎縮的孩子,最初只能眼巴巴仰望迷宮樂園的滑梯,需要老師協助才能在裡面前進。後來,他依照物理治療師的建議,一步步練習利用左手左腳爬行:先用左手抓住網格,將左膝蓋提起頂住場內軟墊,左手再以左膝作為支撐,將身體拉到上層,趴好後左手再往前抓,一點一點向前向上挺進。

看著學生練習成果,吳佩璇眼中難掩驕傲笑著回憶道:「練差不多一年,他終於自己成功爬上去了。溜下來的時候超開心的,說他終於成功了。」

讓孩子表達需求 用說的用畫的用玩的

為了回歸孩子最原始的遊戲需求,跳脫制式遊具的想像,2017年台北市華山的中央藝文公園採用全新方式,讓孩子主導設計。台北市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特公盟和景觀設計團隊協力舉辦7場工作坊,從規劃設計、施作、邀公民團體試玩、改善,到最後通過CNS檢驗合格並開放,總共花了2年。

雖然耗費最多時間,「但這個工程非常成功,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工程,」台北市公園處副總工程司尤國仁這麼說;2015年代表市府接下特公盟陳情書的人正是他。

工作坊第一階段徵求全國親子用繪畫、捏黏土等方式創作心目中的遊戲空間,接著邀請其中25位孩童和父母參與自由遊戲,讓他們進一步透過肢體活動表達自我,也邀請身心障礙孩子來探索自己喜歡的遊戲方式。有一場工作坊專門進行「轉譯」,由兒童發展、景觀設計等專家與家長共同參與,討論如何在設計上實現孩子在活動中展現的遊戲行為。

特公盟強調,轉譯的重點是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以大人觀點詮釋。比方說,當孩子說「想和車車一起玩」,設計師就捏出一座小丘加上螺旋狀通道, 向孩子確認他的意思是不是希望遊戲場有玩具車跑動的空間;無法離開輪椅的腦麻兒童說想要體驗高低起伏,設計師就規劃輪椅可以通行的高低步道讓孩子繞行。

華山中央藝文公園水沙世界的螺旋小丘,回應孩子想和玩具車一起玩的心聲,孩子們也帶了自己的玩具車來玩。(台北市政府提供)

華山中央藝文公園水沙世界的螺旋小丘,回應孩子想和玩具車一起玩的心聲,孩子們也帶了自己的玩具車來玩。(台北市政府提供)

水沙世界架高沙坑,使用輪椅的孩子也可以靠近玩沙。(台北市政府提供)

水沙世界架高沙坑,使用輪椅的孩子也可以靠近玩沙。(台北市政府提供)

設計,並不侷限在遊具本體。重視多元遊戲的張雅琳進一步解釋,遊戲場規劃者要設計建造整體遊戲空間的「可玩性」。

光是遊戲場的地墊加上繽紛色彩這個元素,就能激發遊戲的創意。吳佩璇看到學童在校園遊戲場玩鬼抓人,加入鬼和人分別只能踩某些顏色的規定,孩子就得想辦法跳躍前進抓人,或是避開鬼的追逐。

建安國小的遊戲場以多彩、多層次的空間增添趣味和創意。中央社記者謝佳璋攝 112年5月10日

建安國小的遊戲場以多彩、多層次的空間增添趣味和創意。中央社記者謝佳璋攝 112年5月10日

華山中央藝文公園建立了兒童參與的典範,基隆市、桃園市、新北市和台南市等縣市也紛紛跟進,用這個方式設計旗艦型公園,落實「規劃的過程就共融」;2017年也因此成為特公盟津津樂道的「兒童參與元年」。張雅琳估計,目前全台大約有30座公園遊戲場是透過這種多元的兒童參與工作坊而建造。

記者3月19日實地觀摩台北市萬華區柳鄉公園遊戲場為時3小時的工作坊,約15組親子參與。孩子們用竹筷、吸管和色紙等材料把遊戲場的想像具體化以後,再用童軍繩和包裝紙將這些想像在一層樓高的鐵架結構上搭建出來。陪同的家長和設計師盡可能不主導或介入,而是幫助孩子執行他們的構想。

台北市柳鄉公園遊戲場改建的兒童參與式工作坊中,孩子用竹筷、冰棒棍、吸管、毛根等材料建造想像中遊戲設施的模型。中央社記者趙世勳攝 112年3月19日

台北市柳鄉公園遊戲場改建的兒童參與式工作坊中,孩子用竹筷、冰棒棍、吸管、毛根等材料建造想像中遊戲設施的模型。中央社記者趙世勳攝 112年3月19日

接著,孩子與家長一起試著把模型具象化,搭建在鐵架上。

接著,孩子與家長一起試著把模型具象化,搭建在鐵架上。

搭建完成後,主持人邀請孩子說明模型有什麼用意和怎麼玩。

搭建完成後,主持人邀請孩子說明模型有什麼用意和怎麼玩。

結合在地元素 還要考量居民使用習慣

鄰近居民也是公園的主要使用者,自然是共融式參與的要角,代表發言的大多是里長。里民關切的包括他們習慣的公園配置、想要的設施、設計上希望融入保留的歷史淵源或地理元素。規劃單位在舉辦參與式工作坊時,也會引導孩子把這些想法納入遊戲的想像。

台北市士林區天壽公園的說明會上,廠商用簡報介紹遊戲場改建的初步規劃:設置進口的原木攀爬架和鳥巢鞦韆,地面鋪上融入當地磺溪意象的無縫軟墊,周邊步道的磚塊也將特別設計。參與說明會的民眾也會提出各自的疑問,例如原木設施的防潮處理、新遊具的高度和安全性、地墊材質的緩衝和耐久度、長輩使用的體健設施規劃等。

融入在地元素有助發展公園特色,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當地史地。華山中央藝文公園用「煙囪雙塔」呼應華山酒廠大煙囪。新店區十四張歷史公園延續地名十四「張」所蘊含的農村歷史,設計了穀倉滑梯塔以及結合水圳意象的戲水區。台北市文山森林公園「趣探險之丘」則利用山坡地形,打造全台北市最長的溜滑梯。

華山中央藝文公園高聳的煙囪雙塔,呼應華山酒廠的歷史。(台北市政府提供)

華山中央藝文公園高聳的煙囪雙塔,呼應華山酒廠的歷史。(台北市政府提供)

新北市十四張歷史公園穀倉造型的滑梯,記述著這裡的農業歷史。(新北市政府提供)

新北市十四張歷史公園穀倉造型的滑梯,記述著這裡的農業歷史。(新北市政府提供)

劉旭建負責不少遊戲場建造,包括參與式工作坊的規劃。他認為兒童和社區參與最積極的意義,就是建立他們與公園遊戲場的情感連結以及認同感。

有了孩子和社區居民投入,接著是如何在符合法規的同時,把在地的故事和情感融入遊戲場設計,建造商需要同時掌握工程設計、建築法規、遊戲場安全規範以及CNS安全標準。

身障童盟和特公盟同樣熟讀法規和標準,這些年下來,他們自認已經從最初的陳情抗議者,轉變成公部門和廠商的夥伴。大家一起研究使用什麼建材能節省經費、如何在設計上突破場地和法規的限制、如何與當地民眾溝通。

幾年合作下來,改造遊戲場從設計層面就展現更多巧思。例如,台北市花博公園新生園區的磨石滑梯下方設置了山洞,裡面裝設了用手操作的聲音裝置,即使是行動不便的孩童也可以玩到,並且感受不同空間中聲音的變化,也提升遊戲空間的豐富性和CP值。十四張歷史公園則在滑梯塔下的閒置空間設置沙坑和沙桌,讓滑梯成為沙坑的自然遮蔭。有些遊戲場在單一設施上設計攀爬、鑽、滾動等不同遊戲功能,兼顧多種遊戲體驗,也解決了遊具之間安全距離的法規問題。

十四張歷史公園滑梯下有沙坑,孩子可以在遮蔭下停留玩耍。照片左下方架高的沙桌設在無障礙可通行的軟墊邊,坐輪椅的孩子也可以靠近。(新北市政府提供)

十四張歷史公園滑梯下有沙坑,孩子可以在遮蔭下停留玩耍。照片左下方架高的沙桌設在無障礙可通行的軟墊邊,坐輪椅的孩子也可以靠近。(新北市政府提供)

遊戲場完工 挑戰還沒完

遊戲場完工,特公盟和身障童盟的工作還沒有結束,往往還有很多衝突需要調解,需要溝通。

像是文山森林公園因為「太好玩」,吸引許多外地親子前來,衍生的噪音和交通亂象長期困擾鄰近居民,今(2023)年228連假還鬧上新聞。後來市府與當地居民開會討論,大部分居民也贊成保留超好玩的滑梯,有住戶說:「如果我們拆除滑梯,孩子的笑容就會消失。」

接下來,就是公園處、環保局如何透過加強巡察、設置保全,取締噪音和違規停車;未來市府規劃其他遊戲場時,也會把這些狀況都考量進去。

溝通磨合的過程,特公盟和身障童盟也遇到不少困難。

例如從歐美引進的共融旋轉盤,可以讓輪椅直接駛入,也可以容納多個孩子一起玩,鼓勵交流互動。但許多居民和家長擔心多人使用時,無法預知不同體型不同年齡孩子的行為,可能失控造成傷害。這些顧慮引起投訴、抗議,或是里長在設置的第5天就直接綁上封鎖條,禁止孩子靠近。

縱使特公盟、身障童盟拿出歐盟的安全檢驗報告、宣導安全的使用方式,也不一定能夠說服擔憂的民眾。面對這些「護孫心切」的居民,儘管明知這樣一來會失去遊具設計的用意,尤國仁說,公園處只能無奈地配合封鎖遊具。

也曾有里長到共融遊戲場的啟用典禮上抗議,甚至聲稱共融遊具是「殘障小孩玩的」。

特公盟和身障童盟與地方公部門的溝通也經常遭遇挫折。部分地方機關沒有公民參與的習慣,對特色公園、共融遊戲場的理解也有限,就可能閉門造車建造出不符合需求的公園遊戲場。

比方說,把「共融遊戲場」設置在沙坑裡,身障兒童根本進不去;試圖打造特色公園,設備的設計卻讓孩子沒辦法玩;或者急著換掉塑膠罐頭遊具、急著通過安全檢驗,改建之後卻比舊版更單調難玩,變成家長和議員批評的「罐頭2.0」。

對地方政府而言,更現實的考量是經費。

每座遊戲場依場地面積、場地條件和既有設備等因素,所需經費落差很大。

台北市的朝陽公園遊戲場占地155平方公尺,在既有場地上重新設計和設置遊戲場的費用約新台幣97萬元;台南市南區水萍塭公園的遊戲場占地約2800平方公尺,修繕既有遊戲設施、擴大遊戲場範圍並新增沙坑和鳥巢鞦韆等新遊具,花費470萬元;台南市安平區的港濱歷史公園,是台南市最大的特色公園,也是結合親子參與的遊戲場示範場域,公園土地開闢和遊戲場打造的花費就高達4388萬元。

從設計建造廠商的立場來看,劉旭建說,過去遊戲場「又要檢驗合格、又要安全、又要設備成本低」,就只有罐頭遊具能符合。不管是要從歐美進口或自己設計製造遊具,都需要專業人才、專業規劃,過去一座遊戲場有50萬元的預算就很多了,如今經費高了10倍或甚至100倍,自然有機會做得更好。

不過,他也提醒新遊戲場需要長期維護管理客製化的設備,目前雙北因最早改建已有經驗,知道要固定編列公園維護預算,其他多數縣市的特色共融遊戲場建造經費多半是一次性的特別補助款項,他預期5年內許多遊戲場會有失修問題。

雙北已經建立從規劃階段就制度化的參與流程,居民和兒童參與工作坊和說明會,當然也很耗費經費、專業人力和時間,一座遊戲場改建的時程勢必拉長。

尤國仁坦言,一開始公務員也會覺得直接買罐頭遊具放進公園的傳統模式簡單得多,跟民眾溝通、把各種天馬行空的意見收斂到具體可行,需要耐心地慢慢溝通、慢慢討論。不過這麼多年下來,大家已培養出革命情感,也建立了明確的作業模式,操作起來順暢許多。

好不容易把制度建立起來的台北市,大面積的遊戲場已陸續更新完成。尤國仁說,接下來台北市要面對的難題,是如何最有效地利用寸土寸金的土地。

這些額外成本的必要性,由身障童盟、特公盟慢慢地與公部門、民眾溝通。硬體設施的改變容易統計,觀念的改變需要長期奮鬥。

從公民到政府 遊戲精神漸漸萌芽

觀念確實悄悄散播開來。但,CNS國家標準還沒跟上。

台灣引進的新式遊具都通過歐美檢驗規範,但國內檢驗標準不明確。就曾經發生2017年設置時依照歐洲規範檢驗通過,3年後依法複查,卻因不同檢驗機構標準不同而被認定不合格;也有部分檢驗機構為避免爭議,乾脆拒檢新式遊具,讓許多新遊戲場雖然完工卻遲遲無法通過檢驗、開放使用。

為了避免僵化法規讓兒童遊戲權益倒退,身障童盟、特公盟、台灣兒童遊戲設備發展協會和中華民國景觀學會2020年向監察院陳情,行政院2021年4月指示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建立溝通平台;同年10月,確認由標檢局統一解釋CNS標準執行方式。

溝通平台至今已舉辦9次會議,定期檢視全國遊戲場的備查狀況,也釐清相關政策原則。經過平台決議,進口遊具能直接適用歐盟檢驗標準,執法單位、檢驗機構面對新型進口遊具或是國內廠商的新設計不再無所適從,變相限制遊具的創意發展。

共融的精神也漸漸滲入民間。吳佩璇觀察到越來越多特殊生的家長克服心理顧慮,願意帶孩子到遊戲場接觸社會。輪椅族在十四張歷史公園的輪椅鞦韆上遊玩的身影,讓新店區公所一位課長感動到專程傳訊息給身障童盟,感謝他們為公園帶來更多元的願景。曾經抗議共融遊戲場啟用的里長,在看到孩子們的笑容後,也反過來爭取社區另一座遊戲場也改建成共融式。

現在,特色公園和共融遊戲場已經成為親子出遊的熱門景點,地方政府爭相列為兒童友善政績。但不論是初期硬體需要的大筆經費、後續養護的維持,或是軟體層面上,不同群體在遊戲場上的相互接納到同享歡樂,都仍需要家長團體、社區、公部門、建造廠商多方磨合,持續檢視公共場域規劃是否真的回應了「共融」初衷。

公園建構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