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吳耀東執導「站在那裡」 捕捉劇場人駐留體制外堅持

2021/3/31 19:39(3/31 20:0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葉冠吟台北31日電)49歲紀錄片導演吳耀東在公視紀實推出新作「站在那裡」,藉由記錄資深劇場人王墨林、溫吉興日常,觀察待在劇場體制外卻堅持初衷的原因,同時檢視自己25年的紀錄片拍攝經歷。

王墨林和溫吉興是台灣在80年代解嚴前夕發生的小劇場運動的參與者,作為這場非主流、體制外活動的參與者,吳耀東好奇過了30年後,這些人是否依然堅持站在那邊,與自己也與體制鬥爭。

主角之一的溫吉興後來創辦小劇場學校,住在劇場教室附近、不到10坪沒窗戶的套房裡,每日行程就是來回住家與排練場。國家文藝獎得主王墨林則仍舊不改站在國家體制對立面的態度,犀利寫著評論與劇本。

整整8個月,吳耀東幾乎獨自扛著攝影機與兩人對話,吳耀東在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在小劇場澎湃喧囂的年代漸漸淡去後,兩人彷彿被時光吞噬遺忘,但在這些孤獨、寂靜中他們卻還能抓住生命亮點,熱愛劇場與表演。

在片中,溫吉興自嘲劇場工作者雖然生活飽滿、活得像個人,但口袋掏出的錢不夠買一個便當,可是仍是甘之如飴過著修行的日子。吳耀東坦言,在拍攝過程中,或許也將自己拍紀錄片的孤單和不堪投射在兩人身上,「儘管看到了他們抱怨、憤怒,但他們還是持續地做,很像我自己,那種無奈和自嘲」。

吳耀東1996年投入紀錄片拍攝工作,曾獲金穗獎、台北電影節、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等國內外肯定,作品包含「瑞明樂隊」、「在高速公路上游泳」、Goodnight & Goodbye,透過鏡頭捕捉邊緣、病態、蒼白的靈魂與人像。

但對於紀錄片,吳耀東認為它就像「從別人的生命中拿走一些東西來成就自己」,彷彿是種詛咒,這個詛咒也像對自身與攝影的質疑,「我討厭紀錄片,但我又喜歡紀錄片,說不清楚為什麼身陷其中」。

在經歷迷茫的期間,吳耀東曾為填飽肚子接拍政府標案紀錄片,逐漸離初衷越來越遠,直到遇見王墨林跟溫吉興,似乎又看到年輕時扛著攝影機到處跑的自已。吳耀東認為兩人的靈魂相當吸引人,「吉興和大墨有很多機會能走正路,但他們繼續歪,還是帶著憤怒,儘管大墨已經70多歲,他們的精神很滿足,不用戴著面具,自在地生活」。

吳耀東說,王墨林在看完「站在那裡」初剪後沉澱許久對他說,人們或許得理解他們對於「無聊、虛空」的慎重,才能懂得兩人為何可以在劇場晃晃悠悠這麼久。王墨林說:「因為我們主體的存在,是一直被掛在記憶和遺忘的鬥爭中;沒有這份虛空的晃蕩,這個存在就像手上風乾的魚,我們都像都市的幽魂,一切都是空洞的。」

但站在舞台的當下,又是如此的真實,就像溫吉興在片中說的:「我是什麼樣的存在?就是每一次在台上的那個一個半、兩個小時,我在那裡,我感覺很好。」

「站在那裡」4月1日將於公視播出。(編輯:張雅淨)110033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