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特派專欄 梅克爾時代和她的政治遺產

2018/12/12 23:19(12/13 00:15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駐柏林特派員林育立/12月12日
梅克爾(Angela Merkel)的政治遺產是什麼?上週末她卸下坐了18年的基民黨黨魁大位,開始安排接班後,德國社會就開始熱議這個話題。

在曼罕大學(University of Mannheim)任教的蓋瑟特(Philipp Gassert)率先發難,寫了篇名為「梅克爾劃下一個時代」的短文,登在知識分子愛看的「時代週報」(Die Zeit)網站上。他的初步結論是光梅克爾已經當總理13年之久的這個事實,「梅克爾時代」這個概念就可以成立。

但到底是廢除核電、開放邊界接納百萬難民,以尋求共識為導向的務實執政風格,還是招牌的菱形手勢、或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理和東德人總理會留在德國人的記憶中?這位歷史學家相信以上都對,不過他特別指出,德國在梅克爾的領導下走向多元和開放,最足以說明她的政治遺產。

從前總理施若德(Gerhard Schroeder)到梅克爾的過去這20年,德國社會主要被兩個問題撕裂:德國在歐洲和全球的角色、以及德國到底是不是一個移民社會。梅克爾的答案很清楚:德國無法獨善其身,她因此極力捍衛歐元、也就是歐盟統合的成就,並帶領德國在世界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至於後者,僅管許多德國人拒絕承認德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和多信仰國家的現實,轉而支持排外勢力,梅克爾一再重申:「伊斯蘭是德國的一部分。」她在2015年難民潮高峰時一再被引述的句子「我們一定辦得到」,現在聽來彷彿指的是德國一定能成功讓外來移民融入,成為一個多元包容的移民社會。

回顧德國在過去20年來的改變,這一點的確是梅克爾留下的政治遺產。2000年她競選基民黨黨魁時,台上最後一位講者、來自西南部的大老費賓格(Hans Filbinger),公開反對女性有墮胎的權利,嚴詞批評同性伴侶可以去登記是「扭曲憲法」,當時台下以中高齡男性為主的全國黨代表還歡聲雷動。

18年後,3名黨魁競選人當中,有一人是38歲的出櫃男同志,他對政治的熱情風靡全場,不過最後還是由梅克爾心儀的接班人克朗普凱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出線,台上一名女性將黨魁寶座交到另一名女性手上,台下全體起立鼓掌。用「保守黨」這個字,已難以定位這個全名為「基督教民主黨」(CDU)的德國第一大黨。

最新一期的「明鏡周刊」(Der Spiegel)在「梅克爾走了還剩下什麼」的長文中,因此用「靜悄悄的革命者」來形容梅克爾。德國戰後70年來,有長達50年總理都是基民黨籍,基民黨的改變,正反應了德國社會的驚人變化。

12月10日是國際人權日。70年前的這一天,聯合國在剛結束的二戰陰影下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70年後,聯合國在摩洛哥馬拉喀什(Marrakesh)批准「全球移民契約」。這是聯合國史上第一個針對移民的全球協議,然而重要國家的領袖全都缺席,梅克爾是在場唯一的知名領袖。

「我相信,今天是很重要的一天。」梅克爾在演講時以少見的高調口吻,強調「普世人權屬於地球上每一個國家的每一個人」,移民的問題唯有透過各國合作才能解決,「合作才能讓地球更好」。儘管世界上走民族主義回頭路的國家愈來愈多,反對移民的美國和波蘭等中東歐國家全都杯葛這份協議,梅克爾還是無畏逆流,奮力倡導多邊合作的國際秩序。

進入政治生涯末期的梅克爾,顯然已經開始在捍衛她的政治遺產。(編輯:林憬屏)107121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