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資誠:電動車產業鏈 須加速推動ESG及再生能源

發稿時間:2022/09/30 12:03:19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20930 12:03:19)自2015年聯合國巴黎協定通過以來,透過淨零碳排減緩全球氣溫日益上升已成為全球主要國家戮力發展的目標。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已有136個國家宣示淨零碳排目標,並以立法或發佈政策文件等方式,全力推動產業界投入減碳工作。就減碳的產業方向而言,則因電力、工業及交通運輸等三大產業碳排放量比重最高,成為淨零碳排發展趨勢下最為關注的產業領域。在交通運輸方面,全球各國主要採取提高整廠平均油耗標準(Corporate Average Fuel Economy Standards, CAFÉ),藉此要求車廠生產更多低碳排汽車;同時給予生產電動車輛的廠商獎勵或財政補貼,以降低電動車終端售價降低消費者的門檻;並設定全面停止發放燃油車牌的時間點等三項措施,驅使車廠研發生產朝電動車轉型,透過交通載具電動化的方式解決碳排放的問題。現階段臺灣在經濟部及交通部等部會的合作推動之下,於2020年核定「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智慧電動巴士 DMIT 計畫」,目的則是加快電動巴士國產化腳步,並規劃於2030年將全臺灣市內巴士汰換為電動巴士,藉此達到淨零碳排的終極目標。

因此,在全球政府低碳運輸政策強力引導業者產品轉型之下,也間接影響了近年汽車市場結構朝電動化發展的速度。在COVID-19疫情造成供應緊俏及晶片短缺的影響之下,2021年全球汽車市場雖仍維持成長的趨勢,但進一步觀察汽車市場結構可以發現,在多年的發展之下,新興電動車廠的產品逐漸成熟,購車時的政策補貼及高居不下的油價也驅使消費者在購車時更傾向於選擇電動車款;傳統車廠為了得到更好的CAFÉ成績,優先將晶片供應給電動車產品,使得電動車銷售量大幅成長45%達到1,450萬輛的規模。相形之下,傳統燃油汽車銷售量卻出現連續第四年的下滑。未來,隨著全球主要國家及車廠所宣告的禁售及停產燃油車的時程日益趨近,汽車電動化的腳步也將隨之加快。

資誠科技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鄭雯隆表示,預估在2022年以後,傳統燃油汽車與電動車市場此消彼漲的趨勢更加明顯,並將於2027年電動車年度銷售量正式超越燃油車;到了2035年,電動車銷售比重更將高達90%,也宣告傳統燃油汽車將徹底退出汽車市場。

然而,淨零碳排的發展目標並不僅只侷限降低於汽車整車在行駛過程的碳排放,在歐盟永續分類標準(EU Taxnomy)中,除了關注運具的直接碳排放之外,同時也將生產企業在製造過程中對氣候變遷調適、水及海洋資源、循環經濟、污染防治以及生物多樣性的環境構面是否造成重大損害等重要指標。因此,電動車或氫能源車雖然在行駛過程中不產生碳排放,但從能源補充的角度觀察,如果電力產生階段產生大量碳排放,將使減碳成效大打折扣;再者,倘若僅靠整車廠一己之力減碳,供應鏈生產上游零組件、原材料等廠商毫無作為,減碳成效也將事倍功半。除此之外,材料類型的選擇、車輛的回收、電池的回收與再次利用等問題都是電動車相關業者需要思考問題。

因此,整車廠為了滿足消費者的期待、滿足法遵要求以及資本市場的關注,除了環境保護議題之外,如何維護勞工權益,建立友善的工作環境並與周邊社區居民和平共存等社會責任議題;以及企業公共政策、反貪腐、反壟斷、風險管理等公司治理等議題亦同等重要,全球主要車廠也陸續推動供應鏈導入ESG相關規範。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執行董事趙永潔指出,在ESG的浪潮推動之下,由整車廠帶頭並逐漸向供應鏈Tier 1、Tier 2、Tier 3供應廠要求遵循ESG的壓力將逐漸傳遞,未來也是整個電動車生態系中每個利害關係人都不可迴避的課題。

再觀察國內淨零碳排的發展現況,國發會在2022年4月公布「國家因應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政策,並修訂「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除將2050路徑藍圖修訂入法,明確電力、運輸、產業住商等領域的減碳目標之外,同時也明文規定將由環保署徵收碳費,預計將針對碳排放量超過2.5萬噸的業者進行稽查,再逐步朝中小碳排放量業者徵收,預計在子法中訂定徵收費率後於2024至2025年間開徵。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再生能源事業服務會計師黃清衍指出,為因應即將實行的碳費制度,臺灣電動車相關業者應即早準備,結合再生能源加上儲能系統可建立多樣化的投資組合,無論是在儲能充電樁的應用,或是在業者電動車整車組裝或零組件生產的階段,都能有效達到減碳效益。

針對國內電動車產業相關業者,趙永潔建議業者在推動ESG制度時,應確保企業永續發展方向在企業內部應首先建立良好溝通、有效治理企業經營風險、聚焦核心議題並落實永續目標的良好循環。在環境永續方面應著重於價值鏈溫室氣體盤查、設定SBT & Net Zero 減碳目標,並確保相關目標及作法能確實回應國際氣候倡議;在社會責任方面,業者除獨善其身外,更應重視優化供應鏈管理、執行人權稽核並有效協助政策制定與溝通,以此達到企業永續經營發展的目標。

黃清衍建議,企業在購買綠電時需做好六項準備工作,包括盤點自身用電資料、確認企業採買綠電的目標、瞭解不同再生能源種類、成立綠電採購專案小組、綠電採購商業條件協商及落實綠電交易與綠電轉供進度與時程,以降低企業未來面臨國際碳稅及國內碳費課徵的風險,並提升企業體質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