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幸福

發稿時間:2012/10/13
發現幸福
發現幸福
作者|卡爾‧皮勒摩
譯者|洪世民
出版社|財信
出版日期|2012/09/18

  作者為老人學教授,從訪談一千多位長者的平凡故事中,淬取出他們幸福的祕密,讓我們看到「心態」決定成敗,幸福就在你身邊,看你懂不懂得去握它。

文章節錄

李歐‧魏斯曼,七十歲

  孩子是最棒的均衡器,他們能使強者謙遜。如果你以為你無所不知,試著去跟兩歲幼童、青少年,或介於兩者之間的孩子鬥智看看。他們可以同時身兼天使與魔鬼。他們既坦率真誠,又謊話連篇。他們可以這一分鐘可愛貼心──特別是青少年──下一分鐘又令人恨得牙癢癢。教養是多數人完全沒受過訓練、也沒做好準備的專業。雖然孩子們的體內有我們的基因,有時行徑卻跟外星人一樣。他們大量需索情感,也會給予大量的情感回饋。就是這些矛盾,讓教養如此有趣。孩子讓我們成長,挑戰我們,改變我們。

  教養構築了多數人生活的重心,且通常會持續二十年以上,直到孩子獨立,離家生活為止。但父母的角色並未就此終止:多數美國人將花更多的時間跟成年後的孩子相處,直到子女步入中年。為期數十年的研究和普遍的經驗顯示:「要是孩子不快樂,你就怎麼也開心不起來。」幾乎沒有其他經驗能比教養更令人振奮和喜悅,能比教養更具挑戰性和令人喪氣。但在嘗試成為最好父母的時候,這一代的人往往不知道要上哪裡找實用的建議。

  我們活在一個「科學化教養」的年代,大家都想找到以實證研究為本的專業建議。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就我對周遭家庭的觀察,答案是否定的。過去五十年來,就教養這個主題進行的研究不下數千,但很少研究成果真的影響了現代父母的做法。家長聽到的教養建議多半相互矛盾,而且隨著時間劇烈改變。怪不得每當為人父母者一碰到教養的困境和難題,就會覺得困惑不已。

  但長輩有什麼樣的經驗和智慧呢?我想,多數人很少向長輩徵詢教養上的建議。我們對於自己的父母感覺「五味雜陳」,因此很難找他們諮詢,而年輕一輩的人則大都沒有長一輩的朋友,可以向其討教養育子女的訣竅。但在我向美國耆老求教成功人生課題的所有領域中,如何在複雜、艱難的世界裡把孩子拉拔長大,他們的指導也非常實用。

  相信你也想像得到,接受訪問的長者在成功教養方面可說是足智多謀。有些人遵循親職微管理的原則:教導他們餐桌禮儀,鼓勵他們學微積分,要他們每天進行戶外活動,叫他們刷牙、用牙線,還有許多諸如此類的建議。另一方面,多數長者也為家長提供全面性的指導方針。這些幾乎普世一致的忠告包括愛你的孩子、提防溺愛放縱(特別是在消費時尚方面),以及堅定地傳達你的道德價值觀。

  這些都是好建議,身為父母者大都同意這樣的見解,也盡一切努力實踐。但我訪問長者們,分析其回應的用意,是想找出不一樣的東西。我溫和但固執地促使他們超越陳腔濫調,進入更深入的課題。我會問,你知道什麼年輕一輩的父母所不知道的嗎?若請你回顧一生教養的經歷,可以獲得哪些至關重要的見解?

  本章的五堂課是從長者們在人生盡頭獨一無二的有利位置──可說是從山頂俯瞰走過的漫漫長路──來幫助你避開許多危險的陷阱。

第一堂課:時間就是關鍵

  在一團混亂的教養建議當中,有沒有「仙丹妙藥」呢?有沒有哪種行動方針既能營造慈愛的親子關係,又能充當問題警示系統,讓你和你的孩子一輩子緊緊相繫呢?長者們說,有:多陪陪孩子。如有必要,犧牲其他事物也無妨。長者告訴我們,要一輩子關係親密,有一個重大因素無可替代:你的時間。

  孩子最想要的不是你的錢(或你用錢買的東西),而是你,他們想要你跟他們在一起。要兼兩份差事才能維持家庭生計的父母或許別無選擇,但如果你和你的配偶每周工作七十小時,是為了買消費品和度奢侈的假期,那你就誤用了你的時間。就算那代表物資較不寬裕,長輩們還是會告訴你,你到他們這個年紀會後悔的一件事,就是當初沒有多陪陪孩子,而那也是孩子們的遺憾。

  這麼多年來,我聽過無數青少年的父母抱怨,他們的子女不想花時間跟他們在一起。就這些案例,我發現許多真實情況並非如此。事實上,孩子並不反對多陪陪父母,只是父母老是想要規定大家一起從事的活動。一個可供選擇的策略是: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管你喜不喜歡。

  我很早就決定以此為策略,但這仍是挑戰。我生長在一個有四個男孩的家庭,最後卻成了漢娜和莎拉的驕傲父親。坦白說,那兩個丫頭為什麼會想做那些我們在一起做的事,對我來說仍是一個謎。但我很早就立誓遵循這個原則:如果她們願意花時間跟我一起從事某個活動,我都要培養對於那個活動的興趣,無論它是什麼。我曾和女性朋友打趣說,我對於女鞋的了解,遠勝於中年男子該具備的知識。多年來,我常帶女兒到紐約市。其他父母或許會強迫大家參觀博物館,我卻去了數十家鞋店,還有高檔服飾店。我還會找地方坐下來聽我女兒大呼小叫,聊著六吋厚底鞋或怪異的復古珠寶。

  我發現回饋非常豐厚。重點不在於活動,而是共享的時間。在那些空閒時刻,無論從事什麼活動,我們都有時間談天說地、分享祕密、聯繫情感。在那些活動當中,有時會出現溝通的奇蹟。我記得前財政部長羅伯特‧萊奇(Robert Reich)寫過一篇關於他兒子的文章,他用了蛤蚌的比喻來強調,要真正了解我們的孩子,我們必須在恰當的時機出現在他們身邊。我們的孩子有時會像蚌殼一樣緊緊關閉,雖然外面堅硬,裡面卻柔軟而脆弱。但突然而意外地,他們會決定打開來,這時如果你不去關心,他說:「那你乾脆搬去月球算了。」

  這就是為什麼陪伴如此重要。事先安排「珍貴時光」(隨便它叫什麼),並不能確保你能在馬修決定告訴你真正讓他心情不好的原因是英文老師討厭他,或是艾莉森想要透露她的西班牙文課上有個男孩如何如何時,你剛好在場聆聽。當年沒有多陪陪孩子的專家們無不深表遺憾,而巧妙運用時間的長者們則視之為這輩子最正確的決定。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