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爾傳

發稿時間:2014/06/21
梅克爾傳
梅克爾傳
作者|史帝芬.柯內留斯
譯者|楊夢茹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14/06/12

  梅克爾三度蟬聯德國總理,是歐洲繼柴契爾夫人後,最具影響力的女性領導人,她帶領歐洲走過歐債風暴,再造德國經濟奇蹟。本書帶領讀者隨著梅克爾的腳步,構築對歐洲的新認識;跟著她經歷重要國際事件,看懂利益角力,也看盡各種盤算。英國《衛報》推薦:「本書堪稱了解梅克爾的『專業指南』。」;英國《金融時報》評論:「這本傳記讓我們了解到,一位來自東德、沉默寡言的物理學家,如何變成歐洲政治的大腕人物,以及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女性。」

文章節錄

《梅克爾傳:德國首任女總理與她的權力世界》

第6章 心嚮美國:德國總理的美國夢

  梅克爾與美國有兩種關係:一種非常私人,一種純屬工作。工作上的美國,是她身為德國總理,跟各國總統開視訊會議、高峰會議,所看見的偉大政治美國。這個美國如同政治風景上獨自屹立的石頭,牢牢釘在她思想體系的明信片上。價值、信念、策略,全都繞著政治上的美國打轉。但有時她也覺得,自己好像不認識這個美國,而且當總理愈久,就愈常有這種感覺。對梅克爾來說,這個美國的內政功能不彰,有個讓人捉摸不定的歐巴馬總統,還有一種因懷疑國力日益減弱,而形成的自知之明。

  私人的美國,是一個充滿夢想與感情的國度。梅克爾在還是少女時就認識這個國度,這個美國是她寄託心中渴望的天地,一個自由和自我實現的地方。少女時的她很確定,要等過了六十歲生日才能獲准到那個國家一遊,而且是屆時東德允許她這位進入退休年齡的公民,到西方旅遊的話。但是梅克爾三十歲那年,就已經到了她的渴望之地旅行。一九九○年夏天,柏林圍牆開放未滿一年,她與另一半饒爾搭乘飛機前往洛杉磯。

  大約二十年後,二○○九年十一月三日,梅克爾在美國參議院談起這段往事,向美國道出心聲。除了一九五七年的艾德諾之外,在她之前再沒有任何一位德國總理受邀至美國國會,向參議員和眾議院代表演講—一九五七年時梅克爾只有三歲,正在奮力學走路。孩提時她就喜歡電影和書本中的美國,喜歡她西德親戚悄悄夾帶,寄到滕普林牧師家的美國產品。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國會,把當年由渴望繪成的一張畫,略帶激動地打了開來。

⊙與希拉蕊、萊斯惺惺相惜

  她的聲音聽來有些緊張:「我讚賞什麼呢?我欣賞美國夢,人人都有機會成功,憑個人努力就能達到成就的美夢。我像許多青少年一樣,喜歡某個牌子的牛仔褲,在東德買不到這個牌子,我姑姑不時會從西邊寄一條給我。我欣賞美國的遼闊景色,能讓人呼吸得到自由以及獨立的精神。一九九○年丈夫和我平生第一次飛到美國,到了加州。我們永遠忘不了第一次看到太平洋那一剎那,壯觀極了。」

  「壯觀」就是飛越大西洋後打開的那張畫,梅克爾與饒爾從洛杉磯轉機到聖地牙哥,往南的飛機上,右側便可俯看太平洋。梅克爾一想到大海的另一端就是亞洲,便無限神往。他倆這一天晚上又去了海灘。

  同樣讓她留下難以磨滅印象的,是兩位女性國務卿:萊斯與希拉蕊。由總理來接待國務卿其實不符合慣例,唯獨萊斯和希拉蕊例外。有本事在詭譎的華盛頓走出一條路來的堅毅女性,讓梅克爾欣賞不已。她一直都覺得和希拉蕊很親近,也希望她二○○八年時競選總統(雖然希拉蕊自己之前從未公開表態)。梅克爾與萊斯則多了學術上的經歷。萊斯展開仕途之前,在史丹佛大學政治系任教,是俄國與東歐專家。一九九五年,萊斯寫了一篇文章,探討德國統一以及歐洲權力板塊移動這個充滿戲劇性的歷史,這篇文章至今仍是經典。她和梅克爾一樣,也會說俄語,這讓她倆有了連結。

⊙與小布希周旋,宛如柔道選手

  二○○五年十一月,梅克爾終於進了總理府,她的任命書放在書桌旁一個可移動的小櫃子上。新上任的總理處理外交事務遊刃有餘,德國人無不感到驚訝。與小布希周旋時,特別能看出梅克爾宛如柔道選手之細緻,善於借力使力。關塔那摩成為處理美國事件的攻擊點,她在上任後出訪美國的前幾天,接受《明鏡週刊》訪問,一句話就足以讓她和小布希保持距離,為自己建立富批判精神的名聲。梅克爾說:「像關塔那摩這樣的機構,不能繼續存在下去,必須找出另一種對待犯人的方法與途徑。」她沒有多說什麼,但支持她的人突然多了起來。

  這一幕表現出來的果敢,令人欣喜若狂。擺脫束縛的聯盟贊同這項批評,梅克爾預先確定了推論:強硬反抗恐怖統治,但是拒絕小布希政府的方法。只剩下一種情況:只要德國讓公民在那個不合理的系統中受苦,對於關塔那摩的批評便不足以取信於人。小德邁齊爾立刻安排,於是關塔那摩交出土裔德國人庫拿茲(Murat Kurnaz)。庫拿茲自二○○二年起就被關在裡面,歷經兩個調查委員會以及不計其數的法庭審理,為營救他而忙碌。他在被羈押四年半之後,才回到德國。

  梅克爾的批評,為她在小布希那兒爭取到了空間。這位總統,特別是他的外交團隊,包括國務卿萊斯和安全顧問哈德利(Stephen Hadley),都高度重視要與德國重修舊好。華盛頓察覺到自己被孤立了,梅克爾給他們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因此白宮只好忍耐她斥責關塔那摩的言論,何況梅克爾的個人故事相當引人入勝。小布希稍可容忍這位來自東德的女士大談自由,因為根據未足採信的紀錄,一位特務要求在阿拉伯世界擁有自由與民主,正好把這件事緩了下來。此外,批評他的是梅克爾,不是施洛德,這點尚堪忍耐。……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