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台灣經濟正義與活力

發稿時間:2015/03/21
找回台灣經濟正義與活力
找回台灣經濟正義與活力
作者|朱敬一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5/02/04

  中研院院士、前國科會主委朱敬一為台灣經濟把脈,他認為台灣今天面對的根本問題不是景氣問題,而是轉型問題;應從效率經濟轉為創新經濟。本書論述一個經濟發展的方向,不同於以往近乎鸚鵡般複誦「自由化、國際化」,更不同於盲目減稅、試圖以低稅招徠資本家的自戕式政策,而要提出一個有計畫地發展創新產業、有搭配地拓展FTA(自由貿易協定)、有戰略地兼練氣宗與劍宗的論述。書中並整理「三業四化」、「騰籠換鳥」等詞語解釋「小辭典」,有助於不同專業背景讀者理解。

文章節錄

《找回台灣經濟正義與活力》

鼓勵青年創業,該怎麼推?

  宏碁基金會主辦的龍騰微笑競賽,到2014年已經邁入第十年。10年前我受施振榮董事長之邀而規劃此競賽時,其實也是在摸索,核心價值並不是那麼清楚。但是幾年下來,發現政府與民間單位「仿效」我們做法的人越來越多,才赫然發現,原來我們當初做了引領風氣的事。

  龍騰微笑競賽的核心理念是什麼呢?簡言之,就是銜接創新到創業;用時髦一點的話形容,就是從IP(intellectual property)到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台灣有許多大學的實驗室裡做出來的重要研發成果,但是就是沒有機會往市場推,以至於多數研發都處於「紙上談兵」的階段,在概念上不知道實驗室的結論是否確實可行,在操作上更不知市場上的消費者究竟願不願意買單。實驗結果再怎麼偉大,終究要端出來被社會大眾評斷,否則總是個遺憾。

  台灣的創新實力好嗎?非常好。全世界三大發明展(日內瓦、紐倫堡、匹茲堡),台灣團隊每年都名列前茅,所獲金、銀、銅牌加起來超過150面,當然代表年輕人的創意。如果再加上iF獎、紅點獎等設計獎項,台灣的成果更是可觀。此外,台灣學研界在美國獲得的專利數,每年都排名第四、第五,而若以每人專利數計,則長年高居榜首,這也反映台灣的科研實力。因此,我們是有IP實力的,也就有推向IPO的基礎。

  在10年前龍騰微笑競賽推出之際,台灣社會類似的科技創業比賽機會屈指可數。我們從團隊評選、業師輔導、學長引介、獎金資助,做各方面的協助。後來我去國科會擔任首長,更加碼替代役申辦、科學園區育成、矽谷實地觀摩、創投資金銜接、15家大企業共襄盛舉等,可以說是全套式的創新創業輔助計畫,比許多其他「依樣畫葫蘆」的計畫,都要更完整、更充實。這些規劃,都是國科會同仁走訪瑞士、美國,再與幕僚研議近300小時後得出的結論。國科會的方案當然有可能犯錯,但是絕對沒有一項是首長沒有消化的、現有業務幕僚包裝的、一知半解的。而國科會在行政院所做的多次簡報,沒有一次的投影片是假手幕僚的;我敢說,「創新創業」的內容,國科會首長、副首長比每一位幕僚都清楚。

創新產業才能擺脫薪資凍漲

  為什麼要鼓勵年輕人創業呢?除了前述將實驗室結果推向市場的期待之外,也有社會整體的憧憬。對個人而言,每1位創業者平均能創造7個就業機會,而就業者則是「占據」了一個就業機會。對產業而言,唯有創新產業才能擺脫後進國家低地租、低薪資的「拚壓低成本」競爭壓力,才能為員工加薪。台灣的產業如果還是在代工、與越南等地拚成本的框架下掙扎,那很難擺脫勞工薪資凍漲的烏雲。

  另一方面,台灣經濟缺少創新久矣,大多數人都是眼睜睜地看著薪資凍漲、高學歷高失業,卻愛莫能助。前面幾章中已經一再指出,台灣唯有不斷開創創新型事業、在世界技術前緣領先的事業,才能慢慢拉起普遍加薪的動能。年輕人創業除了心理層面的鼓勵之外,更需要制度的配合。這些制度面的改革需要主事者深入了解,然後雞婆地跨部會一個一個解決。之所以政府要「全力」配合、鼓勵年輕人創新創業,就是因為在科技競爭時代,產品世代更迭快速,所以創新事業必須要快,才能拔尖、領先,讓創業者及其員工嚐到「一番榨」的好滋味。

  創新創業的重要性已如前述,但是鸚鵡學派對於政府為什麼要介入,還是有不少疑慮。鸚鵡的立即反應通常是:為什麼市場不能做呢?以下就要解釋這個問題。

創新創業是準公共財,政府該介入

  首先要強調的是,創新創業是知識經濟下的概念,不是傳統效率經濟的概念。在知識經濟與創新經濟時代,知識在生產過程中有幾個凸顯的特點。

  第一,知識創新具備無敵對性(non-rivalrous):一項知識若是傳遞給甲,助其提升生產效率,並不妨礙該創新同時傳遞給乙,也助乙提升效率。也因為知識具有無敵對性,因此以知識創新為主軸的經濟,往往能夠突破傳統經濟體系中報酬遞減的宿命,而具有報酬遞增的特質。

  知識創新的第二個特性,就是其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張忠謀先生所創晶圓專業代工的營運模式,不但使台積電獲利,更間接促成了高通(Qualcomm)、聯發科、邁威爾科技等晶片設計公司的出現,也使他們大大獲利。前述知識外溢效果,對於科研投入的政策方向,是有重大意涵的。假若某公司為了改進生產效率而研發其技術改善,並且能以專利保護使研發成果完全不為外人取得,那麼這種研發就無從外溢,政府在此中就不必有角色。然而對於許多基礎研究或純粹為求知、求真所做的研究而言,它就極可能有外溢效果,但研究者本身卻無從獲益,故從事此類研究的誘因不足,更需要政府的科研支援。

  知識創新的第三種特性,就是所謂的重尾效果(heavytail effect)。重尾效果是相對於大家熟知的常態分配。就常態分配而言,平均數加上四個標準差的極端事件幾乎絕不可能發生;但是對重尾分配而言,這類極端事件卻是偶能得見。例如,量子力學的提出超級重要,是開啟現代半導體與資通訊新時代的基礎。盤尼西林的發現也是超級重要,大幅降低了因感染造成的死亡率,也間接造成了以後人口的高齡化。只要環境適當,這類極重要研發絕對會偶一呈現。知識創新重尾效果特性的科研政策意涵是:科研投入要穩定、有耐性、不要急功近利。穩定投入科技,中長期而言一定會因重尾效果而得到可觀的回報。

  以上所提的創新無敵對性、創新外溢性都使知識創新具有準公共財的特色,當然更需要政府介入。而知識的重尾特性,則只有口袋極深的政府,才可能長期支援。正是這三種特性,使得政府投入創新創業有了切入點,也有了合理性。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