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危機關鍵報告

發稿時間:2011/06/04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
作者|彭明輝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1/04/03

  當2008年發生全球糧食危機,十八個國家禁止糧食出口時,台灣的農委會表示,台灣不會有糧食短缺的危機,只有高糧價的衝擊。不過,《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一書提醒大家思考一個現實問題,就是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有百分之三十一,若全球再發生搶糧現象,台灣如何能確保人民能順利進口所需的糧食?

  出身農村的作者彭明輝是清華大學動機系教授,留學英國時,描述自己童年家鄉靠山又濱海,寬闊溪水流過市區,稻穀一年三穫,又生產熱帶與溫帶各種水果,讓外國人羨慕不已。但後來溪流污染變色,十幾年來,他研究與思考台灣農業困境與出路,更在全球糧荒的議論中,針對台灣困境,出書提出完整且全面的說明。

  作者調查發現,台灣的主要糧食稻米自給率雖達百分之九十,麵食原料小麥與大豆、玉米等雜糧自給率卻僅百分之零點幾,主要靠進口。農委會曾擬對策,鼓勵農民利用二十二萬公頃休耕地轉種玉米、馬鈴薯之類作物,但2004年至今,台灣糧食自給率沒有明顯增加,顯然政策無效,台灣持續高度仰賴進口糧食。

  書中更點出台灣面臨的另一迫切問題,就是人口結構改變。由於年輕的農村人口紛紛移居城市,使農民年齡偏高,當老農民漸漸凋零或退休,現代父母又多不願子女當農夫,將由誰來耕種呢?屆時農地將無人耕種,多年休耕的農地也將荒廢,政府若不採取緊急行動,要復耕將很困難,台灣糧食自給率更加難以提高。

  全球近兩年糧價飆漲,洪旱災等氣候極端化現象依序影響水資源與農業水源,也是主因,台灣無法置身事外。因此,作者呼籲大家要更重視農村發展,企業可與農村結盟,定量採購,讓農民收入更穩定,吸引更多人務農,政府應更積極規畫扭轉糧食靠進口的政策,才不會讓台灣陷入有錢買不到糧食的國家安全危機。

文章節錄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全球性的糧食危機

  全球的極端氣候已經從「異常」逐漸成為「常態」,使得全球糧食生產體系極端脆弱,隨時可能因為天災而減產。另一方面,中國和印度的經濟改善導致肉食量迅速增加,因而人與畜所消耗的穀物總量也急速上升;美國、歐盟與巴西發展中的生質燃料更如雪上加霜,大量消耗日益吃緊的全球穀物。當供給面無法增加而消費量不斷增加,國際糧價便持續攀高,也使全球糧食儲存量經常低於安全標準,甚至可能持續性下降,全世界隨時可能再度陷入二○○八年春天那樣的糧食危機。

  農委會主委陳武雄以及許多農經專家都以為台灣只會有糧價危機,而不會有缺糧的危機,這是因為他們沒學到二○○八年春天的教訓:糧價危機隨時可以轉為全球性的缺糧危機。

  二○○八年春天的糧食危機始於糧價飆漲,卻很快地演變成有錢買不到糧的危機,這是由一系列事件共同推波助瀾所造成。首先是氣候異常使糧食歉收,全球糧食安全存量因而不足,又傳出美國要拿一億噸以上的玉米製造生質燃料,以致各種基金在預期糧價上漲的心理下紛紛湧入糧食期貨市場炒作,導致糧價飆漲與全球性恐慌:各國紛紛限制糧食出口,幾乎完全斷絕全球穀物貿易。這個危機始於供不應求的糧價問題,逐漸質變為糧食出口國在政治考量下禁止糧食出口,終而變成全面性的糧食危機。這場危機讓我們重新看到糧食的政治性格,也讓我們學習到:絕不可以用狹隘的經濟算計去看待糧食問題。

糧價危機質變為糧食危機

  二○○七年十一月,英國《衛報》揭露全球糧食儲存量只剩五七天,遠低於前一年的一六九天,以及世界公認的最低限七○天,隨時可能引發全球性糧食危機;接著,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在二○○八年四月嚴厲警告:食品價格急劇上漲,可能引發戰爭。

事實上,從二○○六年九月到二○○八年四月初,國際市場主要糧食價格全面暴漲:小麥價格上漲一一二%,玉米價格上漲四七‧三%,大豆價格達到十九年來最高點。作為全球一半人口日常主食的稻米價格也飆升,從二○○七年底的每噸三六○美元漲至二○○八年三月底的七六○美元,漲幅一倍以上,達二十年來最高點。

  「穀糴傷民,穀賤傷農」,平抑物價一直是政府的責任。為了避免歉收導致糧價飆漲,各國傳統上都是靠七十天以上的安全存糧來調節供需。但是全球化使各國愈來愈倚賴國際糧食貿易,以為有錢就買得到糧食而毋須庫存,已致全球庫存糧從一九九五年開始每年平均下降三‧四%,使這個調節閥成效銳減,也使全球糧食貿易變得極不穩定。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二○○八年年初估計:二○○八年底,世界糧食庫存將降至四‧○五億噸,為二十五年以來最低水平,預期全球飢餓人口將增加一億,三十七國將面臨糧食儲備不足的危機。事後證明這波危機的規模超過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二○○九年飢餓人口攀上一○‧二億的新高,約莫全球人口的一五%。

  但這個危機並非因糧食產量下降而起。事實上,從二○○六年到二○○八年,全球糧食產量是持續增加的。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二○○六年全球糧食產量為二○‧一二九億噸,二○○七年估計為二一‧○八五億噸,增幅為四‧七%。國際穀物理事會也在二○○八年三月預估,二○○七至○八年度全球穀物產量為一六‧六二億噸,比前年增長五‧七%。

糧食產量上升,而全球糧食庫存卻持續下降,原因是糧食增長的幅度小於糧食消耗量的增長幅度。

燃燒的玉米:氣候異常與生質燃料

  消耗的糧食之所以急遽增長,主要原因就是把大量穀物加工成生質燃料。由於世界石油價格居高不下,近年美國、歐盟和巴西等國將原本出口的玉米、菜籽、棕櫚油大量轉而生產生質燃料,大大改變了這些傳統農業出口大國的農業生產結構,降低了出口。二○%的美國玉米、六五%的歐盟油菜籽和三五%的東歐棕櫚油都已用於生產生質燃料。據統計,二○○七年有超過一億噸的糧食被轉為生質燃料,使供應全球貿易的穀物約減少一半。

  這些政策不僅減少了食物供給,更讓市場擔憂原本穩定的供給不再,進一步加劇糧價的上漲預期。研究顯示:玉米價格的漲幅中有六至七成是因為生質燃料引起,而大豆價格的漲幅中有四○%跟生質燃料有關。

  屋漏偏逢連夜雨:二○○三年起全球氣候異常,澳洲因為連年乾旱而歉收,以致二○○七年小麥出口量減少四百萬噸。同年,烏克蘭小麥出口也減少三百萬噸。此外,孟加拉遭受颱風襲擊,稻米減產三百萬噸。

  假如氣候正常,全球有能力增加糧食產量來因應生質燃料的額外需求;但是連年氣候異常減少了全球糧食的增產幅度,不足以因應生質燃料的需要。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全球糧食缺口僅○‧五億噸,而二○○七年全球用於生產燃料的糧食超過一億噸。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與中國《南方週末報》都認為就是這一億噸打破了世界糧食的供需平衡。

  危機發生後,各方的指責都聚焦在全球生質燃料的最大生產者:美國。歐盟也開始檢討以生質燃料作為替代能源政策的合理性。

  沒錯,生質燃料確是點燃這場危機的導火線,但各國政府的恐慌性禁運措施,恐怕才是引爆全球性糧食危機的直接原因。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