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邁向淨零之路 產官學研齊聚第五屆GCSF促轉型

發稿時間:2022/12/02 10:00:00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21202 10:00:00)回應國際間對於淨零排放的各項要求,協助各行各業積極因應,永續發展目標聯盟(Alli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SDGs)11月16-18日主辦第五屆全球企業永續論壇(Global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Forum, GCSF),產官學界齊聚交流最新法規進展、技術研發成果,共思具體行動以促進淨零轉型。

歐洲經濟貿易辦事處組長 楊藹羚(Aleksandra Kozlowska)
歐洲經濟貿易辦事處組長 楊藹羚(Aleksandra Kozlowska)

針對外銷歐洲產業馬上就要面臨的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台灣淨零排放協會舉辦「碳權、碳關稅及碳交易」和「新能源」專場論壇,並邀請歐洲經濟貿易辦事處組長楊藹羚(Aleksandra Kozlowska)說明CBAM背景、模式與時程。她提到,CBAM的規劃設計是遵守WTO相關國際貿易標準,針對碳排放密集產業,要求輸出與進入歐盟市場產品提供碳價憑證,希望各國政府能實施更環保的政策。

【投資新興技術 提升韌性促淨零】

邁向淨零未來之路上,供電穩定性與電力排放係數控制至為關鍵。台電系統規劃處長劉建勳說明,未來台電系統將採分散化發展,以降低電網集中的風險,進而運用綠色能源和儲能技術,促進供電邁向淨零。

不過友達光電副總經理李恬宇觀察,未來可能發生綠通膨,建議企業要轉型使用綠電之前,最好先在技術面節能。

對此,台泥企業團財務長于明仁分享,台泥使用替代性能源、發展再生能源、高能量電池、並探討碳捕捉等技術,希望提升企業的氣候韌性。鴻華先進科技、能元科技、銧昊等企業也運用這次論壇發表各自在電動巴士、高階鋰電池、儲能案場等領域實際發展情形,展現臺灣廠商在新能源與相關應用的研發與生產實力。

台灣淨零排放協會(ATNZE) 以「新能源」為題,於論壇發表各自在電網、電動巴士、高階鋰電池、儲能案場等領域實際發展情形,展現臺灣廠商在新能源與相關應用的研發與生產實力。
台灣淨零排放協會(ATNZE) 以「新能源」為題,於論壇發表各自在電網、電動巴士、高階鋰電池、儲能案場等領域實際發展情形,展現臺灣廠商在新能源與相關應用的研發與生產實力。

【ESG投資持續成長 碳交易市場受期待】

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提到,全球現在有140個國家承諾脫碳,而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各產業都面臨碳焦慮。對此,台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暨永續辦公室主任李鎮宇期待臺灣能及早促進碳交易機制上路,更有效減少碳排;永智顧問營運長顏素絹則表示,目前碳權市場已經成熟,也有多元化的商業平台,鼓勵企業及早應對,針對產品、服務和組織採取碳中和行動。

另一方面,在MSCI主辦「邁向淨零排放未來」分場論壇中,MSCI ESG與氣候研究部亞太區主管暨執行董事王曉書提到,過去七年以來,ESG投資有快速提高的趨勢,投資者對ESG的興趣持續增加中,只是許多上市公司的淨零目標仍需再校準全球目標,進而成為轉型助力。

MSCI聯合CFA Society Taiwan舉辦「邁向淨零排放未來」分場論壇
MSCI聯合CFA Society Taiwan舉辦「邁向淨零排放未來」分場論壇


而臺北大學商學院企業永續研究中心主任池祥麟在「邁向淨零碳排-論機會與挑戰」場次中呼應,團隊研發運用SEED架構執行台灣企業評鑑,並應用結果與臺灣指數公司編製指數,目前合作發布五檔指數,都受到投資人高度關切,11月初更催生出首檔衍生商品,應可帶動臺灣資本市場正向發展。

國立臺北大學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與企業永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池祥麟主任
國立臺北大學全球變遷與永續科學研究中心與企業永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池祥麟主任

【運用自然碳匯 首要建立本土方法學】

聚焦永續淨零,企業與學界以外,政府部門也積極參與本屆全球企業永續論壇,與各方積極共商國家推動淨零轉型戰略。其中農委會就在這次論壇中舉辦「自然碳匯關鍵戰略社會溝通會議」,聆聽各界的聲音。對於公民團體和學界憂心,當今無論森林或海洋碳匯的計量方法學都還不夠完備,為了增加碳匯而採取措施也可能增加更多碳排,農委會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執行長莊老達坦言,當今最重要的工作將先建構本土適用的方法學,並持續邀集學者專家投入,與各利害關係人溝通。

農委會舉辦「自然碳匯關鍵戰略社會溝通會議」,聆聽各界的聲音。
農委會舉辦「自然碳匯關鍵戰略社會溝通會議」,聆聽各界的聲音。

中興大學森林系教授柳婉郁說明,碳匯要能成為碳權必須具備人為且新增的要素,透過碳市場交易,可提供農業與森林環境價值貨幣化的機會;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也呼籲引入自願性碳市場、建立企業碳交易帳戶,同時加強碳權經營,以碳權方法學的開放將減碳成本轉為碳權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