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長征

發稿時間:2023/12/08
候鳥長征:一場飛越世界的奧德賽之旅
候鳥長征:一場飛越世界的奧德賽之旅
作者|史考特.韋登索(Scott Weidensaul)
譯者|江勻楷、林穆明、艾儒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3/12/07

人類研究鳥類遷徙的歷史悠久,在過去的二十年裡,科技發展使我們對於鳥類如何穿越浩瀚海洋、飛越最高山脈、或連續數月不間斷飛行的導航和生理壯舉的理解,有了爆炸式的增長。數十億隻鳥類如何環遊地球?在兩個半球之間飛行數萬英里的奧德塞長征是如何在我們頭頂上發生?牠們就像一場活生生的自然奇蹟,令人目眩神迷。

普立茲獎決選作家史考特.韋登索身兼科學家、保育家和田野調查員,親眼見證並記錄鳥類遷徙之美。他將帶領我們造訪地球上最杳無人煙的角落,帶我們目睹那被破壞殆盡的棲地、大量捕殺與滅絕的現實,以及科學家、研究人員和鳥類愛好者為這片家園所付諸的努力……。

這是一部令人驚嘆的自然書寫,更是一段扣人心弦的壯闊旅程。

內容節錄

《候鳥長征:一場飛越世界的奧德賽之旅》

  一九九○年代,為了《御風而行》(Living on the Wind)這本書,有將近六年的時光,我跟著各種鳥類在西半球上山下海,探索遷徙的現象。鑽研這個主題絕大部分因為自己對此深深著迷,我一輩子都在賞鳥,約莫十年之前更陷入繫放猛禽的狂熱。我承認「繫放鳥類」起初最吸引我的,是把蒼鷹(goshawk)或金鵰(golden eagle)從天上引誘進自己的鳥網時,那種腎上腺素飆升的刺激感。好比在空中掛著毛鉤,只不過尺寸大得壯觀,目標物換成長著鋒利鳥爪的御風高手。親手替一隻隻鷹或隼繫上腳環、一次次得知這些戴著腳環的猛禽現身於遙遠的地方(無論是再捕獲〔recapture〕或已經死亡),隨著我們愈來愈了解牠們的遷徙,我也愈來愈著迷於驅動鳥類遷徙的自然力量。除了強而有力的猛禽,就連看起來最小最弱不禁風的鶯(warbler),都能憑藉人類難以想像的速度和生理韌性飛過最廣闊的距離。

  這二十年來,科學家對鳥類遷徙的認識有著爆炸性增長:鳥類握有哪些能力,是如何初次啟程就知道如何獨自飛越大半個地球,側風、暴風雨和疲勞都難不倒牠們?舉個最令人費解的例子:我們從一九五○年代就知道鳥類會利用地磁定位,鳥類學家長久以來認為這項本領源自某種生物羅盤,許多鳥類頭部都有磁鐵礦,看似足以解釋一切。結果,磁鐵礦沉積和定位能力其實沒什麼關聯,視力反倒才攸關地磁導航,出乎大家所料。鳥類如果處於紅光的波段下,而不是自然的白光環境,就會失去地磁定位的能力,和頭部有沒有那一丁點鐵質完全無關。然而究竟是什麼道理?鳥類學家至少從一九七○年代開始就對此大惑不解。

  現在我們知道鳥類透過一種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的形式,得以看見地球的磁場—就像字面上這麼詭異。根據量子力學理論,兩個同一瞬間產生的粒子有一種最深層的連結,本質上可以視為一體,而且即使相隔甚遠仍會彼此「糾纏」,如果有其中一個粒子受到干擾,另一個也會立刻受到波及。難怪這個效應在物理學術語中稱為「幽靈似的作用」,連愛因斯坦也無法完全苟同。

  理論上,即使粒子彼此相隔數百萬光年之遠,依然保有量子糾纏。然而量子糾纏在尺度小得多的鳥類眼睛當中又是如何運作,如何造就辨別行星磁場的奇妙能力?科學家目前認為藍光的波段照進候鳥的眼睛後,會激發在「隱色素」(cryptochrome)這種化學物質中糾纏的電子對。光子帶來的能量,使糾纏的電子對分開,其中一顆電子進入相鄰的另一個隱色素分子,然而兩顆電子仍然保持糾纏。無論兩者相距多近,這個距離都代表它們對地磁的反應有些微不同,導致隱色素分子產生的化學反應會略有差異。形形色色的化學訊號一微秒一微秒擴及數不清的電子對,似乎就能在鳥類眼中形成磁場地圖。

  令人驚嘆的大發現可不只這樣。科學家發現候鳥啟程之前,不必勤加鍛鍊就能增加肌肉,真希望人類也有這種能力!鳥類的肌肉組織和人類幾乎相同,因此必定是透過某些生化反應促進增生,而其中機制仍然是一個讓人心癢難耐的謎團。候鳥遷徙前也會囤積大量脂肪(許多鳥的體重甚至能在幾週內增加到兩倍以上),無論從什麼角度看來都極度肥胖,此時的血液化學也神似糖尿病和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不過牠們卻健康無虞。此外候鳥還能持續飛行好幾天,不受睡眠剝奪所苦,牠們飛越夜空的時候,可以讓半邊大腦(以及連動的那隻眼睛)關機一兩秒,左右腦輪流休息,白天則進行幾千次為時數秒的短暫睡眠。研究人員發現了幾十種像這樣的奇特方式,讓候鳥得以應對長途飛行衍生的壓力。

  科學家愈是理解鳥類的遷徙能力,我們也愈是清楚候鳥面臨的生死難關(而且日益險峻)。牠們可是每年都會完成兩趟不可思議的遷徙壯舉。這二十年來,大家才發現人類遠遠低估了鳥類純粹的生理能力。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