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都會型社區營造6年推動36件實驗方案,以社造進行社會改造

發稿時間:2021/10/19 15:51:03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11019 15:51:03)因應社會型態轉變,社區營造的思考與策略亦與時俱進。在台灣約有高達78%以上人口居住於都會區,都會化造成的現象與議題,文化部嚐試以社區營造的角度予以凝視與回應。文化部附屬機關國立新竹生活美學從105年開始推動都會型社區營造,6年來累積了36件實驗型行動方案,提供超過6,000小時的公民服務時數。

為吸納各方建言,特於上周六(10月16日)於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辦理都會型社造暨公廈行動方案成果展論壇,邀請專家學者及參與109-110年度公廈行動方案的6個團隊,以「都會型社區營造成效評論與建言」為題進行討論,希望從社區營造、社群營造及社會改造之社造三造,梳理出都會型社區營造的下一個進程。與會學者包含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李永展、臺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理事長許主冠、聯合大學創意統合設計研究中心主任王本壯、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長卿敏良、前新竹縣文化局局長蔡榮光等,論壇實況紀錄將於都會型社區營造FB粉絲專頁等平台播出。

文化部文化資源司連丁幼專門委員表示,社區營造已逐漸由早期帶動關懷偏鄉議題調整為建立文化公民社會養成之積極性任務,經由社區營造提升公民素養,為文化部協助國家民主發展重要課題,社區營造朝向都會區與建構公民社會推展應為爾後重要目標,由此亦可凸顯都會型社區營造對國家社會整體發展之重要性與貢獻。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葉于正館長表示,都會型社區營造係以問題為導向發展各種實驗型行動方案,下一階段應朝向素養養成為導向。都會社造鼓勵多元倡議,如109-110年度6個執行團隊之實踐計畫各自代表不同面向:臺北市十連棟故事牆呈現居民回憶與青銀共創之「傳承力」、中和小綠書店倡議守護家園河流─瓦磘溝之「議題力」、汐止保長社區著力於社區新舊移民之「共融力」、新竹市共讀協會推動社區共讀,透過故事力量展現「共讀力」、臺南市兌悅社區建構社區菜園,實驗人力活化及共同購買之「循環力」、高雄大學推展高齡社會社區共生之「公民力」。有鑒於近日高雄城中城大樓火災事件,強化災害意識之「防災力」亦是重要議題。都會社區不若一般社區人與人之間關係密切,人際關係與高度集居性形成矛盾現象,因此,韌性社區建立更形重要,都會型社造需於後防疫時期去中心化當中找到素養,將生活藝術導入社區,找到具有在地智慧的文化。

社區營造主體為「造人」,需回到人的本質探討,在群聚密度相對較高的城鎮場域中,推動各個主體間連結、互動、了解,與尊重,讓居民改變居民,並感動地方,且經由社區營造推展,提升公民素養,以延續深化「由下而上、公民參與、社區自主」之社區營造動能,共同因應社會發展劇烈轉變與問題,才能預見未來一起《疫防風順.寓見幸福》。論壇詳細資訊請參閱「都會型社區營造」主題官網與FB粉絲專頁展覽說明。

「都會型社區營造」主題官網網址:
https://urbancommunity.culture.tw/home/zh-tw

都會型社區營造FB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2016livingarts/?epa=SEARCH_BOX

(廣告)

都會型社區營造論壇梳理都會社造的下一個進程
都會型社區營造論壇梳理都會社造的下一個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