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更多訊息

東華大學教授受邀至立陶宛演講 深化臺立交流與民間友誼

發稿時間:2025/10/17 16:59:47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017 16:59:47)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主任Bavaragh Dagalomai謝若蘭教授(Jolan Hsieh)近日應邀前往立陶宛考納斯(Kaunas),參與由維陶塔斯.馬格努斯大學(Vytautas Magnus University, VMU)亞洲研究中心主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Resilient Memories in East Asia: Remembrance, Acknowledgment, Reconciliation」(東亞的記憶韌性:記憶、肯認、和解)。會中,謝教授以大會特邀專題講者身分發表題為〈織就韌性的未來:臺灣追求國家認同與和解中的原住民族與性別記憶〉的演講,促進兩國在歷史記憶、文化韌性與人文對話層面的深入交流。

謝教授以臺灣與立陶宛兩國在歷史上皆曾遭遇外來政權與文化壓抑為起點,指出儘管地處不同脈絡,兩國人民皆依靠堅定的文化自覺與語言意志,展現出深厚的韌性與抵抗力。她強調:在臺灣,族群自覺與主體性認同不僅是原住民族的運動訴求,也應成為整體社會共同推動的價值。她以原住民族女性視角解析族群主體化的重要性,並指出立陶宛在母語復興、文化教育與公共政策中的堅守,與臺灣推動多元文化教育、族群語言復振、性別平等的努力互相呼應。此種跨域的共鳴不僅彰顯亞洲經驗的價值,也在地理隔離中凝聚起精神連結。

作為長期致力於臺灣原住民族國際事務與文化外交的領軍學者,謝教授於演講中強調:國家的族群認同以及文化語言政策,是理解歷史、凝聚社群、促進國際友誼的關鍵橋梁。她期待透過教育、青年交流和文化合作,使臺立兩國的相互理解與合作得以深化,共同編織多元包容、民主韌性的未來社會。

訪問期間,謝教授也拜會多所立陶宛大學,與校方就簽署校際合作備忘錄(MOU)、師生交換計畫、研究合作等議題交換意見,為未來的學術連結奠定基礎。此外,也參訪問位於首都威爾紐斯的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獲代表王雪虹(Constance Wang)對民間學術外交的高度肯定。王代表在會議致詞中表達對臺立友誼的重視,並全程聆聽專題演講,另外於會議前設宴接待來自臺灣與會學者,以文化與學術交流彰顯臺灣在國際社會中為民主、多元文化發聲的精神。

此次行程中,謝教授並走訪數處立陶宛重要博物館與文化機構,深入觀察該國在語言保存、民族記憶重建與文化復振上的實踐,並與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進行交流與對談,探討未來更靈活的臺立文化與學術合作的可能性。如此訪問不僅促進臺立之間的學術與文化對話,也展現臺灣以文化與民間交流為基礎的國際友誼力量。

謝若蘭教授受邀擔任大會特邀專題演講者。(照片來源:主辦單位臉書)
謝若蘭教授受邀擔任大會特邀專題演講者。(照片來源:主辦單位臉書)

大會安排考納斯舊城文化與歷史記憶導覽,深入了解立陶宛的歷史與社會轉型。(照片來源:主辦單位臉書)
大會安排考納斯舊城文化與歷史記憶導覽,深入了解立陶宛的歷史與社會轉型。(照片來源:主辦單位臉書)

謝教授與王雪虹大使於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前合影,象徵深化臺立民間與學術交流的友誼。
謝教授與王雪虹大使於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前合影,象徵深化臺立民間與學術交流的友誼。

參觀位於維爾紐斯的前KGB監獄(現為殖民與壓迫時期博物館),感受立陶宛追尋自由與人權的歷史記憶。
參觀位於維爾紐斯的前KGB監獄(現為殖民與壓迫時期博物館),感受立陶宛追尋自由與人權的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