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威脅下找平衡點 菲律賓盼與台灣深化關係

(中央社駐馬尼拉特派員林行健/8月19日)近20萬菲律賓人在台灣生活與工作,受到友善對待;旅菲台商經常賑濟菲律賓貧民,也很照顧菲律賓員工,使菲律賓人對台灣印象長期良好。反觀菲律賓與中國的關係,近年來因南海爭議不斷探底;有媒體形容,中國正把菲律賓一點一點地推向台灣。
菲律賓與中國於1975年簽署建交公報,承諾奉行「一個中國」政策。長年以來,馬尼拉與台北交往一直相當低調,以免刺激中國。但這樣的情況,近來開始出現微妙變化。
今年4月,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頒布備忘錄通告,放寬已達30年之久的菲台官員交流限制,准許除了總統、副總統、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以外的政府官員,為經濟、貿易和招商目的訪台。
6月19日,菲律賓駐台代表處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宣布,自7月1日起,持台灣護照人士如以觀光為目的入境菲律賓,可免簽證停留14天。
7月初,菲律賓海軍發言人崔尼代(Roy Vincent Trinidad)和海岸防衛隊發言人塔瑞耶拉(Jay Tarriela)赴台參加台灣海洋國際論壇,且和其他國家的與會者,一起與賴清德總統合影。
菲律賓前駐台代表班納友(Angelito Banayo)告訴中央社,無論菲律賓官員還是一般民眾,對台灣都非常友善,菲律賓也希望與台灣維持這樣的友誼。
他表示:「我們與台灣的友好關係由來已久,問題在於我們奉行一中政策。就菲律賓政府而言,現行規定不允許總統、副總統、外交部長及國防部長訪問台灣,以顧及中國的感受。」
班納友指出,在他擔任駐台代表任內,就有多位菲律賓部長級官員訪台。小馬可仕這次放寬交流限制,其實就是透過正式文件反映現況,但仍然只限於經貿、旅遊和文化交流。
他相信,菲律賓總統府內現今的氣氛就是希望深化台菲關係。從政治上來看,可能源自於菲中關係漸凍,而台灣作為菲律賓第10大貿易夥伴,在當今經濟情勢下,菲律賓需要更多來自台灣的投資、遊客及文化交流。
然而,班納友指出,基於一中政策,「這確實是一項艱難的平衡之舉…儘管菲中關係很糟糕,但加劇兩國之間的敵意,或許對菲律賓同樣不利」。
這或許就是為何台菲官方互動升溫,但部分官員仍然選擇低調的原因。
記者曾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問台灣相關議題,菲律賓官員多以經貿和人道合作角度答問。部分擔任敏感職務的官員,如軍方或海防隊,有時則婉拒受訪。
據媒體報導,崔尼代和塔瑞耶拉7月訪台後,菲律賓外交部發函,申斥兩人「破壞穩定菲中關係的努力」;塔瑞耶拉則澄清,是以個人身分參加論壇。
本月11日,中國3104號海警船在南海民主礁(又稱黃岩島)海域追逐菲律賓海防隊巡邏艇時,與中國自家海軍桂林號飛彈驅逐艦相撞,船頭全毀。
有觀察人士說,這是中國首次在民主礁海域動用軍艦驅離菲律賓公務船。幸好中國軍艦是撞上自家海警船,否則將釀成更嚴重的國際事件。
在此之前,菲律賓與中國在南海爭議海域已相對平靜一段時間。
雖然外界不清楚中國升高對抗力道的原因,但小馬可仕6日在印度受訪時曾說,若中國與台灣爆發衝突,菲國「無法置身事外」。
一如外界預期,北京對小馬可仕言論提出抗議。作為回應,菲律賓外交部重申維持「一中政策」、不干涉中國「內務」,但表示一貫提倡對話、區域穩定及和平解決歧見等理念。
去年11月,菲律賓連遭多個颱風襲擊,台灣以空軍C-130運輸機載送近5公噸救災物資到菲律賓。不久後,同樣傳出中方在南海鱟藤礁附近以直升機騷擾菲律賓漁船、在民主礁附近以海警船擦撞菲方公務船及噴射強力水柱等事件。
北京是否意在透過激烈行動警告馬尼拉當局,外界不得而知。但觀察人士認同,南海和經貿都是中國可以向菲律賓施壓的痛點。
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菲律賓主要出口市場之一,包括農產品在內。去年前7個月,中國進口菲律賓香蕉減少49%,市場占有率被越南超越,菲律賓榴槤對中出口情況也不佳;在美國總統川普向菲律賓徵收關稅稅率達19%的情況下,菲律賓將不樂見這樣的情況繼續下去。
菲中關係持續惡化,菲台同被美國視為理念相近夥伴,菲台官方往來可能更加頻繁,層級也可能愈來愈高,但更多可能還會是在檯面下,以免刺激中國。
誠如班納友所說,在一中政策下,菲律賓需在台灣與中國之間求取平衡,但菲律賓坊間已出現重新檢視一中政策的聲音。
菲律賓媒體Rappler最近就引述菲國海軍前副司令隆美爾.王(Rommel Jude Ong)說,基於區域安全環境變化,菲律賓外交部門可能需要了解新的情況,評估一中政策到底是增進、還是妨礙了菲律賓的國家利益。(編輯:陳妍君)1140819
- 2025/08/27 21:54
- 2025/08/22 11:29
- 2025/08/21 20:01
- 在中國威脅下找平衡點 菲律賓盼與台灣深化關係2025/08/19 18:38
- 2025/08/19 16:44
- 2025/08/15 23:2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