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更多訊息

高達8成慢性病患不願做睡眠檢測 醫籲:忽視睡眠呼吸中止症恐誤治療

發稿時間:2021/09/13 13:37:08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忽視睡眠呼吸中止症恐誤慢性病病情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忽視睡眠呼吸中止症恐誤慢性病病情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10913 13:37:08)隨台灣人口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例逐漸攀升,慢性病與功能障礙的盛行率將急遽上升,依據最新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超過有86%的老人至少罹患一項慢性病,69%老人罹患二項慢性病,47%老人同時罹患三項或更多的慢性病,常見慢性病主要類型為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類型註1。而根據研究顯示,睡眠與慢性病息息相關,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未治療,增加心臟血管疾病風險提升高血壓罹病機率達 2.9倍註2。慢性病患者對於睡眠問題更應該提高警覺,建立正確的認知、檢測及治療睡眠問題的觀念。

【慢性病患超過8成不願檢測睡眠狀況 3/4不願治療睡眠問題!】
積極關心國人睡眠健康的科林睡得美日前委託年代民調中心所執行「台灣民眾睡眠呼吸中止症與慢性病認知調查」發現,民眾對於睡眠與慢性病關連雖有一定認知,接受電訪民眾中55%知道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與慢性疾病高度相關。但採取行動檢測與就醫的行動意願偏低,明顯病識感不足。

已有慢性疾病的受訪者中,超過7成(73%)不願意瞭解睡眠衛教資訊、超過8成 (84%)不願意檢測睡眠狀況!在問及若是了解改善睡眠有助於慢性病疾病控制,是否願意治療睡眠問題時,仍有超過四分之三(76%)的慢性病受訪者表示不願意治療。探究其中原因,有過半(51%) 自評睡眠問題不嚴重!僅有自覺睡覺打呼很大聲的受訪者,有較高的疾病治療意願註3。

【醫:睡眠影響共病治療 忽視睡眠呼吸中止症恐誤病情 】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邱國樑醫師表示,在台灣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超過數十萬人,根據學會調查推估僅有1成的病患確診,還有9成患者身受疾病影響不自知,與調查發現的低檢測意願、病識感不足結果相符,惟有高民眾的疾病意識、提升檢測行動率,才有機會及早發現病灶及早治療。邱國樑醫師提醒,如發現睡覺時可以聽到自己的打鼾、每晚都會起床如廁兩次以上、睡眠時間足夠還是感覺疲憊、白天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打瞌睡等,都有可能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纏身所導致,最好能安排睡眠檢測。

慢性病患者若是長期服藥都無法穩定的控制病情,或是起床後量測數值甚至高於入睡前,可能是身體在睡眠時的修復不足,或有新陳代謝受影響的狀況,建議要正視疾病發出的警訊,長期慢性病控制不佳可能延伸更多共病,耽誤疾病治療進程。

【高血壓患者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 病情改善已停藥】
邱國樑醫師建議慢性病患者較一般人更需要注重自己的睡眠狀況。多項研究發現高血壓控制與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高度相關,臨床上更有多位病患的慢性病控制在搭配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後疾病獲得改善。患者中一名40歲男性,使用高血壓藥近3年血壓數值仍不穩定,經醫囑安排做多項睡眠生理檢查(Polysomnography, PSG),診斷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睡眠技師發現他的晨間血壓數值高於入睡前,表示在睡眠時他的身體並沒有得到充分休息,因此造成起床時血壓偏高的狀況。在試用正壓呼吸器治療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後,病患晨間血壓開始低於入睡前,後來血壓趨於穩定,甚至可以減量使用高血壓藥。

另一名60多歲男性,被診斷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合併發現血壓偏高(收縮壓/舒張為150/90),在試用正壓呼吸器1個月內血壓就回到正常值(130/80)。患者太太表示其睡眠品質明顯變好,原本睡覺時會發出呻吟、掙扎、做噩夢的情形,使用正壓呼吸器後也不再發生。

提升民眾的疾病意識及檢測行動率,才有機會及早發現病灶及早治療
提升民眾的疾病意識及檢測行動率,才有機會及早發現病灶及早治療


註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註2 Marshall NS et al., J Clin Sleep Med. 2014 Apr 15;10(4):355-362
註3台灣民眾對睡眠呼吸中止症與慢性病認知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