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東石素人戲劇公演《風吹樹下咱的故事》 百歲人瑞全勤獎

發稿時間:2021/12/10 17:36:15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11210 17:36:15)嘉義縣文化基金會去年山區戲劇藝術下鄉獲好評,今年持續深入社區與校園扎根選在海區東石鄉開課,為期三個月的戲劇課程,由蔦菘社區長輩與港墘國小學生共同參與,阮劇團指導規劃一系列創意、觀察、交流課程,呈現出在地美學觀點與認同。

10日在學校大樹下成果公演,縣長翁章梁、文基會執行長陳尚雍、校長劉妙珍等人共同參與,這齣戲劇引導社區長輩回溯自己的故事,加入學生表演,共同創作屬於蔦菘社區《風吹樹下咱的故事》。

翁章梁說明,嘉義縣政府文化基金會舉辦藝術下鄉活動,不是由專業表演者表演給大家看,而是由專業人員指導非專業者,將庄頭的故事透過老人家口述編成戲劇,再讓長輩與孩子共同演出,效果非常好!

「過程中讓孩子知道長輩過去的生活樣貌,透過演出讓長輩與孩子合作,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是一件具有意義的事!」翁章梁說,演出現場帶給大家很多歡樂,也讓長輩能重溫年輕時的美好回憶,感謝文化基金會,期望未來能繼續推動藝術下鄉,讓更多人重新回顧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成長過程、了解當地故事。

戲劇下鄉近三個月的時間,由阮劇團及戲劇老師郭奕錡指導教學,社區大多為年長者,從第一堂課到最後一堂課從未缺席,練習過程中雖會忘詞,但他們把握每次上課機會,認真學習,其中101歲許吳笑阿嬤,手腳緩慢卻耳清目明,從未碰觸的畫圖、說故事到簡短的演出盡心盡力,應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值得大家肯定。

劉妙珍特別感謝文化基金會提供此機會,讓孩子與社區長輩一起共學,對孩子來說是個非常難得的經驗;郭奕錡分享,藝術下鄉讓社區長輩與小朋友從戲劇課開始,從一開始先分開上課,由長輩挖掘、寫下自己的人生故事,再由阿公阿嬤與小朋友共同演出,藝術下鄉是個很有意思的活動,我們鼓勵阿公、阿嬤書寫自己的生命故事,並且表演自己的故事。

《風吹樹下咱的故事》這齣由社區和學校約25人共同演出30分鐘小劇場,故事分別有三段落,從過去的回憶到凝聚社區的信仰中心最後帶到陪伴的現況、長輩們「埋藏在衣櫃深處的那件衫」,隨著時光飛逝,有的衣服已褪色,有的穿不下,甚至破了好幾個洞,珍藏至今,偶爾還會拿出來話說當年,以及陪伴著許多鄉親成長的「松湖宮」,在蔦松社區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阿公阿嬤一說到建廟軼事,神采奕奕比手畫腳,講得滔滔不絕、欲罷不能,成為整齣戲劇的靈魂重點。

這次戲劇不僅讓觀眾了解東石獨有特色,更把蔦松社區的生活帶入,劇本詼諧幽默,由素人演出自己的故事,強而有力,平均80歲的長者揮舞著絲緞,代表東石鄉的海風,學生扮演飛鳥,代表蔦松社區的由來,青銀世代以音樂舞台劇方式演出地方特色,這是他們的第一次,上課過程其實非常辛苦,最後成果卻是最甜美的果實。

文基會希望以藝術柔性方式,讓參與居民看見彼此的潛力,社區長輩和孩子們合作,在樹下為大家說在地生活的故事,重現阿公、阿嬤記憶裡的畫面,孩子藉由演出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回到長者的青春時光,他們的活力與天真,為長輩帶來一份無畏的力量,透過戲劇說演展現自信,每位表演者都是無法複製獨一無二的素人演員,藉由互動站上舞台,也增添對自己生長土地的認同感。

東石素人戲劇公演《風吹樹下咱的故事》 百歲人瑞全勤獎
東石素人戲劇公演《風吹樹下咱的故事》 百歲人瑞全勤獎

東石素人戲劇公演《風吹樹下咱的故事》 百歲人瑞全勤獎
東石素人戲劇公演《風吹樹下咱的故事》 百歲人瑞全勤獎

東石素人戲劇公演《風吹樹下咱的故事》 百歲人瑞全勤獎
東石素人戲劇公演《風吹樹下咱的故事》 百歲人瑞全勤獎

東石素人戲劇公演《風吹樹下咱的故事》 百歲人瑞全勤獎
東石素人戲劇公演《風吹樹下咱的故事》 百歲人瑞全勤獎

東石素人戲劇公演《風吹樹下咱的故事》 百歲人瑞全勤獎
東石素人戲劇公演《風吹樹下咱的故事》 百歲人瑞全勤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