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澎湖外垵元宵的光點,看見文化信仰的生命傳承延續 由福龜祈願美好平安歸來的意義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20218 18:07:24)相信許多人都聽說過,在台灣的元宵節重點文化儀式素有「北天燈,南蜂炮,西乞龜,東寒單」,而農曆春節與華人文化信仰更是聯繫著密不可分的牽引,其中又以宗教儀式最能帶來人們的凝聚力,信仰來自於人們發自內心的祈願,對於來年初始之際的盼望都是正面而充滿力量的,於是如此的文化儀式在歷史演繹傳承下即更具有每一個生活區域的風采,這也是元宵的魅力所在。早期的元宵節,台灣各地由宮廟發起製作花燈,燈藝師們藉由匠心巧手,將各式各樣的民間故事,亦或祥獸神祇主角,製作成一座座的內發光花燈作品,每一座花燈作品非僅傳達藝術型態的觀賞價值,更訴說著文化精神對於人心祈福撫慰的力量,元宵期間賞燈的夜景灌注了文化的溫暖,層層包覆的都是生命代代傳承的美好故事。而隨時代演進,在探索元宵節慶的妝點佈置時,不妨先由各地的展出背景文化及人文角度作為觀賞出發點,其中所能認知的景致,即有可能遠遠超出觀眾們的眼界所能想像,這才足以堪稱「以文化為名」而延續興辦的元宵盛典的意義。
在全國元宵慶典活動中,談到澎湖乞龜文化的由來為閩南特有民間習俗,隨著福建閩南移民移居澎湖,遂成為澎湖的傳統文化,澎湖的廟宇於元宵節期間,提供平安龜供民眾向神明乞討福龜回家,祈願家人一整年平安順遂、財運亨通之意。早期社會的百姓尚屬生活簡實,因此廟宇就會在年關剛過的元宵節,以糯米、麵粉等製成印有龜殼壽紋的糕點,只要民眾向神明請示筊杯,經神明許可,就可拿取所求之糕點,而乞得之人須於來年豐收之時另做龜紋糕點返還神明,並予廟宇提供給有需要的民眾乞願,由於乞求的民眾為感念神明之恩,於返還時,一般都會多增添一些比去年所乞糕點更多的數量,來答謝神恩,因此乞龜活動逐漸發展成為一年比一年更為盛大的當地慶典盛事。
澎湖四面環海,居民以海維生居多,近年來澎湖縣當地由政府單位結合宮廟團體,共同推動元宵慶典與在地特色的文化連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即為澎湖西嶼鄉外垵漁港的元宵活動,而外垵村當地的信仰中心即為溫王宮,在元宵期間,廟方盛大舉行各項祭祀活動,在此同時,外垵漁港的眾多漁船在元宵期間自發集結,點亮漁火,自高處俯望,停泊於漁港內的上百艘漁船接連亮起船上的燈光,環繞漁港內的繁密光點宛如一道從天降臨的銀河光帶,從外海入港,延伸至溫王宮前方海港水域,溫王宮並以各式廟宇節慶妝點,舉凡如平安橋,燈籠,神轎等,展現在地特質,令元宵期間香火裊繞,信眾絡繹不絕,萬頭鑽動,倘使親身蒞臨體驗現場氛圍時即可感受到,這就是一場真正屬於「以文化為名」而延續傳承的民間習俗,同時將到訪民眾的祈願之心緊緊相繫,當元宵節活動期間,走在外垵漁港的街道上,每個穿梭的身影都為著祈求一個新年的吉祥好兆頭而來,而文化的力量即無須多用言喻,在澎湖外垵,漁火點亮的不單是對天上神明庇佑的敬謝,更是漁民們對於生命傳承延續所表現的虔誠態度,以及對嶄新一年的無限祝福。
或許當科技日新月異,社會生活型態亦趨於熱絡不復以往之時,走訪澎湖的外垵元宵,體驗一場由人心與信仰所呈現的文化慶典,對於元宵活動的舉辦由來,是否我們可以再次省思其中的本質意義,因為當文化失去背後的歷史軌跡加持,或許再多的光點也激發不出舊年時光所祈求的幸福感,反倒不如一場歷久不變的乞龜活動所能帶來的啟發,更為具有承先啟後的意義,亦不枉當年先民傳承下來的生活方式所傳遞的文化訊息,唯有民俗文化根,方為緊繫生命最真實的力量所在,關於傳承的使命,實應代代相傳,並肩負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