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1大埔篇 藝術裝置呈現過往地景風貌

發稿時間:2022/10/26 16:23:24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21026 16:23:24)2022水鄉藝術行動從曾文溪流域—大埔鄉出發,藉由地理「流域」概念探勘、系譜出流域所經臨的土地、環境與人文特色,召集藝術家以田調水體影像、竹材藝術裝置、水分子編織舞台與水庫淤泥野燒等不同媒材呈現方式,結合藝術與在地社區,共同創作5件藝術裝置與舉辦6場次社區共創藝術工作坊。

嘉義縣長翁章梁26日前往大埔感受藝術行動紮根成果,會同立委陳明文、大埔鄉長吳明勲,由藝術家林純用導覽,蔡咅璟、黃文淵陪同,首先於大埔交通樞紐上的電視牆,以陳伯義的《2021曾文大旱》開啟序幕,隨後觀賞《蛻變》、《水分子II》、《地質紀念碑》、《山麻雀之歌》等藝術品。

林純用介紹,2021年的大旱讓台灣最大的曾文水庫蓄水率來到3%,從白馬亭遠眺大埔,時光彷彿倒回半世紀前,大埔溪蜿蜒於大凍山群峰下,澐密公路串起紅花園、茄苳腳、舊大埔庄與牛舌埔,如今大草原取代了水田與房舍,所見的是大埔盆地的乾旱地景,在一切都迅速更迭的現代,水庫周遭過去的地景風貌或許早已被人遺忘,引發藝術家創作契機。

林純用說,腳步走進情人公園能看見矗立在水庫邊的小型水庫洩洪道《大埔燒》,水庫蘊含的豐沛生機和力量,成為藝術家陳瑋軒的發想起源,他以水庫洩洪時的水面肚臍延伸,發展出《野燒藝術行動|大埔燒》,取用曾文水庫的淤泥,以當地的土捏塑在地塑像與故事,並結合藝術工作坊,領導在地居民轉化水庫洩洪洞,製作成戶外窯體及窯坑,同時帶著學員創作坑中水怪及坑邊小船等陶塑,從在地取材到與居民共創,每個環節都為作品增添更豐富的故事性,也延伸出與場域間的永續可能。

來到湖濱公園,共有四件藝術品坐落在此,藝術家安君實(拔舒浪・魯魯安 Pasulange Druluan)以大埔盛產的竹子配合竹編技法,搭建出試圖傳遞環境友善理念的地景裝置《蛻變》,期許曾經存在大埔水域的故事,能如蛹一般透過轉化而被看見。

而黃文淵使用大埔盛產的竹子,用竹編技法製作的《水分子II》,以曾文水庫所盛載的水分子主體作為原初結構,藉水分子的連結構成流動形態,呈現出水在大地中的流動感與連結性,完成的裝置作品具備舞台功能,除了可供民眾進入遊憩,也能作為表演場域。

陳伯義的另一作品《地質紀念碑》,是將曾文溪上游的攔砂壩視為自然與人為共築的大型雕塑,切鑿的混凝土塊面是水經年累月的雕琢,枯水期的溶解,豐水期的摩擦,是大自然的水力,是人為的力量,是時間與氣候的共同完成的作品。

相傳鄒人的土地之神,阿給・瑪梅有伊(ak'emameoi)創造大地並掌管土地溪流,祂用水把不屬於大地的攔砂壩給消融,與自然融為一體,透過陳伯義展出的《2021曾文大旱》、《地質紀念碑》再現,觀者能親透過由攝影裝置呈現的今昔對照,遙想歷史在嘉義水鄉流動的痕跡。

最後一件作品相當特殊,它懸掛在湖濱公園的樹梢上,是由蔡咅璟創作的《山麻雀之歌》,八八風災後山麻雀原本的棲地消失,人類進而採取一系列保育行動,目前山麻雀主要棲息在曾文水庫、阿里山、關子嶺一帶,而在鄒族的神話中曾經有一種名為Uhngu的鳥在大洪水期間幫助人類取得火種,關於這種鳥有很多種說法,其中一說為麻雀。

蔡咅璟與鄒族小朋友合作,使用曾文水庫的淤泥燒製成人工巢,一半留在城市裡的空間展出,另一半則掛回曾文水庫供山麻雀使用,藉由神話的敘事與想像的延續,尋求人類與動物共享大自然的可能,歡迎大家欣賞水庫的湖光十色時,也抬頭找找山麻雀的家。

翁章梁邀請大家來大埔,藉由觀賞藝術品或參與工作坊,回首大埔的土地歷史與流變,思考人類、社區、水庫和流域萬物共生的未來可能,從過去到現在,大埔是曾文溪流域上游到下游的存在關鍵樞紐,從現在到未來,大埔也將是曾文溪流域居民與萬物的藝術行動中樞。

「2022水鄉藝術行動—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1大埔篇」,從10月15日至11月6日止,展覽地點在大埔鄉地區,多件裝置藝術作品與社區共創工作坊,將流域共同體的精神推廣至大眾面前,更多活動資訊請見臉書粉絲專頁(https://reurl.cc/ERdK6K),嘉義縣未來5年內將輪庄18鄉鎮市舉辦鄉村藝術行動,讓藝術日常在各地生活盛放。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1大埔篇 藝術裝置呈現過往地景風貌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1大埔篇 藝術裝置呈現過往地景風貌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1大埔篇 藝術裝置呈現過往地景風貌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1大埔篇 藝術裝置呈現過往地景風貌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1大埔篇 藝術裝置呈現過往地景風貌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1大埔篇 藝術裝置呈現過往地景風貌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1大埔篇 藝術裝置呈現過往地景風貌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1大埔篇 藝術裝置呈現過往地景風貌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1大埔篇 藝術裝置呈現過往地景風貌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1大埔篇 藝術裝置呈現過往地景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