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臺荷文化專業者齊聚駐荷蘭代表處辦理「探索未見的過去:荷蘭與臺灣」研討會

發稿時間:2023/11/09 09:31:26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1109 09:31:26)

臺灣文化專業者舉辦「探索未見的過去:荷蘭與臺灣」研討會 (112年11月8日;地點:駐荷蘭代表處)
臺灣文化專業者舉辦「探索未見的過去:荷蘭與臺灣」研討會 (112年11月8日;地點:駐荷蘭代表處)

為迎來即將到臨的臺荷蘭關係400周年,荷蘭當代藝術機構iii及臺荷藝集共同於11月8日在海牙的駐荷蘭代表處辦理「探索未見的過去:荷蘭與臺灣」研討會,該活動邀集多位荷蘭本地及臺灣藝文工作者們共同參與,整場活動圍繞著「穿梭時光,雙重迴響」的主題,展開了一場融合歷史、藝術和技術的探索之旅,帶著參與者們回溯自十七世紀,重新定義歷史敘事、復活被遺忘的文化遺產。國立成功大學藝術中心視覺藝術總監、陳明惠副教授也特別代表臺南巿政府文化局蕭瓏文化園區出席本次研討會活動。

駐荷蘭代表陳欣新致詞指出,臺灣與荷蘭在1624年相遇,這是臺灣史上第一次跟國際相遇的起點,在400年後的今天,臺灣的民主多元和經濟成就備受國際肯定,臺灣應該更積極地面對面與國際交流,向國際社會介紹臺灣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經驗和成果。面對即將到來的臺荷交流400周年,我們應以更開擴的國際視野和在地情懷來審視這段歷史。特別感謝臺荷藝集的傅文沁熱心籌辦本次有關臺荷交流400周年的研討會,相信透過這場跨時空、跨領域文化工作者對話及思想激蘯,吾人能更瞭解1624年對臺灣歷史的重要性及意義,進而指向未來、開拓出一個更具創造性、多元化的臺荷交流新局面。

雙重時間迴響

研討會首先帶來的是「雙重時間迴響」(Double Echo of Time)藝術計畫,探尋荷蘭與臺灣在過去與當代的關聯,納入多種視角、包含思考國家檔案的合法性、以及去中心化的歷史與形塑敘事的相互溝通,希望創造更具包容性的敘事和環境,該項藝術計畫由藝術家Marije Baalman和Ludmila Rodrigues的「聲速風箏計畫」(Project Sonic Kite),以及藝術家Jonathan Reus、Yun Lee和Stephanie Pan的「確定性的荒誕」(The Absurdity of Certainty)兩個子題組成,亦將於2024年8月於臺南蕭壠文化園區呈現。

曾獲臺南巿政府第10屆新藝獎「藝術新星」殊榮、目前進駐荷蘭當代藝術機構 iii的藝術家陳昱榮所分享的是有關運用3D點雲掃描和文件音訊轉錄等技術來重新想像歷史片段,重建過去景觀、探索未來的可能性,使歷史從靜態的遺跡轉變為橫跨數個的世紀的動態、活力樣態,並於目前駐村荷蘭的期間續以研究與探索。

穿梭時光:藝術、技術、歷史

在考古研究者王柏喬的「熱蘭遮城400年」(Zeelandia 400)演講中,則從挖掘歷史檔案中的獨特視角出發,探討荷蘭與臺灣的聯繫及其對當代社區的影響,帶來一段發人深省的時光體驗。

在臺灣蕭壠文化園區與荷蘭當代藝術機構 iii的案例分享中,則帶參與者們探尋社區參與在計畫合作過程的協作精神,亦分享藝術家與設計師運用數位文化,以自身的創造性重新詮釋歷史記錄;更探索藝術、技術與歷史之交集,也使參與者們一探技術如何為分散的檔案注入生命。

四世紀前的味蕾記憶

在參與者們討論與交流後,活動結尾以美食為亮點:藝術家傅文沁與羅晟文在荷蘭17世紀殖民時期食譜中,找出與臺灣相關的食物,透過記載,以實體的味蕾與參與者們創造記憶,希冀在未來持續耕耘更廣且深的在地文化連結。


荷蘭17世紀殖民時期食譜 (傅文沁、羅晟文提供)
荷蘭17世紀殖民時期食譜 (傅文沁、羅晟文提供)


在本次活動中,隨著創作者與研究者的視角,一同看見歷史、藝術和技術之間的盤根錯節,體現了跨越世紀與文化溝通的力量,為未來的臺荷交流增添活力、嶄新的一頁。

若有興趣了解更多,歡迎與臺荷藝集聯絡:platformartistsnl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