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成功大學 AI 護理師得力小幫手 場域實測 護理師讚譽有加

發稿時間:2024/05/21 13:56:16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21 13:56:16)護理師人力短缺,工時長、負荷大。成功大學電機系王駿發名譽講座教授領導的認知多媒體 IC 設計實驗室運用智能科技(AIoTBR)與 Chat GPT,開發出具備環境導覽、配膳物流等功能之醫療照護服務型機器人以及適用於電腦或手機之藥物辨識、與病患互動式對話、非接觸式生理量測等軟體系統,共計 8 大功能,於成大醫院外科 8 A 病房實測 1 年多,在這 8 大功能支援下,護理師每天工作總時從原本 100 分鐘減少至 33 分鐘不等,效率提升 3 倍以上,滿意度逾 9 成。

護理師操作機器人代勞或分擔低專業性事務
護理師操作機器人代勞或分擔低專業性事務

認知多媒體 IC 設計實驗室 5 月 21 日於自強校區電機系館發表醫療照護服務型機器人及軟體系統示範操作,公開介紹結合人工智慧、互聯網、大數據、機器人等智慧科技,改善護理師超時工作的得力好幫手。與會貴賓包括,成大電機系江孟學主任、成大醫學院附設醫院 8A 病房何建良主任、合作業者耀瑄股份有限公司曾裕峻總經理、8A 病房曾鳳美護理長等。

江孟學主任致詞表示,王駿發教授數十年來致力於科技與人的連結,少子化、人口老化等現實問題,已不太可能仰賴年輕人服務老人,需要有新夥伴的加入,服務型機器人導入醫療場域將會是一個很好的輔助。何建良主任指出,護理師人力缺口大,將重覆性高,專業性低的工作交由機器人代勞,帶來科技與醫療場域雙贏。

王駿發名譽講座教授長期以來不斷思考,如何運用科技為人類創造幸福。多年來帶領團隊積極投入醫療服務型機器人及相關軟體系統開發,以期護理人員工作能以專業照護為主,場域實測獲得護理師一致好評。王駿發教授團隊盼機器人及軟體系統能運用在更多醫療場域,代勞或分擔低專業性事務,以減輕護理師工作負荷。

成大電機系認知多媒體 IC 實驗室發表醫療照護服務型機器人及相關軟體系統
成大電機系認知多媒體 IC 實驗室發表醫療照護服務型機器人及相關軟體系統

王駿發名譽講座教授簡報指出,醫療服務型機器人共有 4 大功能,分別是環境導覽、例行事項提醒、衛教宣導、配膳物流。電腦或手機的軟體為藥物辨識、協助護理師巡房紀錄、與病患互動式對話、非接觸式生理量測等 4 項。機器人為市售產品,所有的軟體系統均為王駿發教授團隊設計開發。互動性、方便性、人性化操作是最大亮點。

環境導覽、例行事項提醒、衛教宣導、配膳物流,直接在機器人螢幕操作即可。音量大小、播放速度、機器人行走快慢、路線安排都可選擇。考量到不同國籍病患的需求,環境導覽提供國、台、英、印尼、泰語、越語等 6 種語言。

藥物辨識,不論是錠劑或膠囊,手機或電腦系統拍照,約 20 秒後,螢幕即顯現出藥物學名。非接觸生理量測,打開電腦系統介面,病患面對鏡頭,約 40 秒即測到心跳、呼吸、血壓、血氧、體溫。與病患互動式對話,病患(家屬)開啟手機軟體、對著手機麥克風提問,5 至 10 秒手機螢幕就出現回覆文字,回答內容都來自衛福部、醫療體系的資料庫。協助護理師巡房記錄,開啟手機軟體後,醫事人員語音輸入內容,錄音結束數秒後系統會自行轉換完成,經護理師確認無誤後,即自動生成一則護理紀錄。

8 A 病房曾鳳美護理長對機器人及軟體大讚「真是好幫手」。以環境導覽來說,外科 8 A 病房共 25 名護理師,平均分配臨床業務,以白班為例,護理師每天可能要介紹 3、4 次,若不巧當天出入院病人流量大,其中多組都由同一位護理師負責,該名護理師可能一天要重覆 10 多次環境導覽介紹。衛教、例行事項提醒也很類似。這些較為機械性的工作若無人代勞,勢必拖延護理師其他更重要的待辦工作,一天的總工時就這麼無奈地拖長,導致逾時。

曾鳳美護理長對於藥物辨識功能也很有感,病人住院護理師必須知道其日常服藥情形,會請病人帶自備藥來,帶來的常是一顆顆的裸錠。護理師須再連絡相關藥師辨識、工友傳送及醫師開立醫囑,過程冗長平均費時 2、3 個小時。但在 AI 藥物辨識功能協助下,2、3 秒就有答覆,連劑量多寡也能判斷。

團隊針對成大醫院外科病房 25 位護理師進行問卷,98% 護理師認為環境導覽功能可有效減緩工作負擔。90% 認為例行事項提醒可有效減緩工作負擔。認為衛教影片、配膳物流可有效減緩工作負荷均為92%。86% 認同巡房紀錄功能,78%同意藥物辨識功能。所有填問卷者都同意「機器人與日常工作流程可以相互搭配」、「會繼續使用服務型機器人」、「期待還能擴充其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