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台德合作新契機: 併購助力企業轉型與提升全球競爭力

發稿時間:2025/07/01 16:51:02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701 16:51:02)隨著全球經濟區域化,台灣企業的策略開始以終端客戶及市場為導向,由過往台灣管理、亞洲製造、全球銷售的經營模式,逐步擴大各區域職能達到就近生產,銷售及服務當地市場。除直接投資外,台灣企業近期已逐步採納並落實藉由海外併購作為快速取得關鍵技術、拓展當地市場、並強化供應鏈的重要策略,以因應世界變局與挑戰。

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執行董事周容羽指出,台灣併購市場在過去五年來,海外併購件數約佔整體交易案件30%~40%,其中歐洲為台灣企業海外投資的重點之一,歐洲年平均件數達9件、交易總額達美金10億元,均領先北美、日本與東南亞等區域,從近期的鴻海收購ZF集團車軸系統子公司、國巨收購法國施耐德高階工業感測器事業、友達收購車用人機系統商BHTC及貿聯收購德國線材廠LEONI的工業應用事業群等,顯示以製造出口為主的台灣企業,正積極鎖定歐洲先進的製造工藝及龐大的市場需求來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德國經濟成長陷入停滯、尋求變革,台灣企業蓄勢待發
德國為歐洲經濟的主要引擎,近年顯得成長動力不足。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德國經濟增長持續低迷,陷入連兩年衰退及停滯性通膨的困境。作為德國經濟支柱的工業製造業,相關統計指標也顯示整體工業生產活動持續降溫,為歐洲主要經濟體中衰退最為嚴重的國家,每月工業生產指數仍維持在較去年度同期5%~10%衰退。尤其,過往德國引以為傲的汽車製造供應鏈,在電動車浪潮與消費者購買力下降的雙重夾擊下,更是步入產業寒冬,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與產業轉型挑戰,許多歐洲大型集團與企業開始重新思考自身的發展戰略。為了應對競爭力衰退與財務負擔加重,各企業紛紛啟動組織重整與資產出售計劃,以聚焦核心業務,提高效率,並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例如德國大陸集團(Continental,旗下有國人熟知的馬牌輪胎)預計將分拆非車用橡膠業務、ZF集團預計分拆車用傳動業務並尋求合資夥伴,以及巴斯夫集團(BASF)預計將分拆貴金屬與車用催化劑業務等。

普華國際財務顧問公司副總經理鄧宇凱表示,觀察2024年德國併購交易數據,顯示雖然經濟活動降溫,但併購活動持續活躍,於總計近1,191件交易中,約56%交易案企業價值屬於歐元1,000萬至歐元1億元間之中型交易,約59%案件的買方係外國投資者,而53%的交易買方屬於策略投資人。這些數據表明,日益增多的外國企業,包括來自亞洲的投資者,正在積極主動參與德國市場的投資機會,面對企業重整與集團分割等交易案增加,策略性投資亦逐漸成為德國併購交易市場主流趨勢。過往已有數家台灣企業成功掌握此波浪潮,成功完成數筆關鍵資產分割業務之收購,對於集團業務擴張與技術能力提升達成催化效果,可供台灣企業作為參考借鏡。

德國企業文化轉型、台灣企業併購的黃金機遇:科技賦能,優勢互補
鄧宇凱指出,德國企業傳統上注重產品品質與品牌價值,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高昂的生產成本、對傳統製程工藝的執著、以及大型集團僵固緩慢的企業決策文化等,都使其難以快速應對由AI引領的數位化與科技驅動的產業變革。

相比之下,台灣企業擁有深厚的科技底蘊、完整的供應鏈體系以及充足的高科技人才,可以有效彌補德國企業的不足,為雙方提供顯著的戰略互補價值。此外,台灣與德國都是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在商業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台灣企業可以協助德國企業拓展亞洲市場,而德國企業則可以為台灣企業提供關鍵的工業技術支持,實現雙方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鄧宇凱進一步分享,從2024年美歐成交案件觀察,歐洲企業的平均估值約較美國同產業之倍數低約20%,尤其汽車產業標的受到整體需求衰退與企業重整,產業交易倍數近年來持續下降,企業價值/息前稅前折舊攤銷前(EV/EBITDA)倍數由2022年10.2倍降低到2024年的6.6倍,顯示賣方出售與否的決策重點從以往的估值第一、逐步轉移為重視交易確定性及員工權益之維護。台灣企業自新冠疫情以來積累了豐厚的資金儲備,無論從戰略、資源或資金等多個角度評估,此時皆是台灣企業評估德國投資機會的絕佳時機。

外國企業執行歐洲併購交易的心法:審慎評估,穩紮穩打
周容羽表示,歐盟為一同中存異的市場,儘管存在統一的管理架構及市場,但各成員國之間在包括投資法規、勞工權益保障、國情文化上皆存在顯著的差異。台灣企業在面對德國市場乃至歐盟的潛在併購機會時,必須保持謹慎,避免盲目行動。

周容羽根據過去參與數十件協助台灣企業實際成功赴歐併購之實務經驗,提出台灣企業在歐洲進行併購交易的「四要四不」 心法,做為台灣企業之借鏡:
四要:
1.要清晰定義集團投資戰略,完整掌握投資目標及預計投入之資源。
2.要充分利用當地專業顧問團隊,提前對潛在標的進行盡職調查評估。
3.要建立與目標企業的商業往來或與股東的關係,構建後續談判優勢。
4.要在早期掌握並分析相關交易所需的監管審查程序及評估交易可行性。

四不:
1.不要低估文化差異,提前制定整合計劃。
2.不要在未明確集團戰略匹配性之前貿然參與競標。
3.不要忽略歐洲各國法規差異對交易執行的影響。
4.不要輕忽歐洲嚴格的ESG與勞工保障規範。

把握機遇,共創未來
周容羽指出,自新冠疫情以來,德國併購市場不僅交易數量增加,交易性質也發生三大變化:一、許多交易源於企業重組,投資者需要更加關注收購後整合與額外資源投入;二、公開競標模式逐漸勢微,取而代之的是採小規模邀標、或甚至是一對一談判模式取代,投資者如何對賣方股東展現戰略價值變得至關重要;三、地緣政治與市場不確定性風險導致交易完成時間延長,投資者需要具備更多耐心與應變能力。

周容羽表示,德國經濟轉型與企業重塑已成定局,大型企業分拆與中小型家族企業的退出將持續成為德國併購市場的主旋律,這無疑是台灣企業收購關鍵資源的良機。鼓勵台灣企業保持耐心,整合內部團隊與外部顧問資源,提前進行縝密策略及風險評估,戰略性布局並耐心持續關注特定標的,待時機成熟果斷出手,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同時亦能借鏡已在德國成功收購經驗業者如貿聯、樺漢等之策略,其先在將海外收購一個主體平台、後續再以該平台來推動更多的併購,如此一來不僅可降低收購後整合之門檻,亦可加速台灣企業國際化進程,實現公司、員工與股東三方共贏。

PwC Taiwan併購顧問團隊提供涵蓋投資、會計、稅務、人力資源、法務與分割整合等全方位服務方案,結合PwC Germany併購服務團隊擁有超過1,500位專業資深顧問,服務能量完整涵蓋工業、車用、醫療、軟體等重點產業,並與德國大型企業與投資機構保持緊密關係,協助企業在台灣運籌帷幄並確保德國當地能零時差準確執行及掌控風險,合力協助台灣企業面對德國併購市場的變化,提早規劃清晰的併購策略。

圖表一:2020-2024年台灣企業赴海外併購交易統計 – 依標的所在地區 (資料來源: Capital IQ、Bloomberg、PwC彙整分析)
圖表一:2020-2024年台灣企業赴海外併購交易統計 – 依標的所在地區 (資料來源: Capital IQ、Bloomberg、PwC彙整分析)

圖表二:德國與主要歐盟國家製造業生產量月成長率 (單位:%;基準:2020年1月) (資料來源: European Commission、PwC彙整分析)
圖表二:德國與主要歐盟國家製造業生產量月成長率 (單位:%;基準:2020年1月) (資料來源: European Commission、PwC彙整分析)

圖表三:德國主要工業與車用集團面對經濟衰退之因應策略 (資料來源: 公司網站、PwC彙整分析)
圖表三:德國主要工業與車用集團面對經濟衰退之因應策略 (資料來源: 公司網站、PwC彙整分析)

圖表四:德國汽車產業交易倍數逐年下降 (資料來源: Capital IQ、Bloomberg、PwC彙整分析)
圖表四:德國汽車產業交易倍數逐年下降 (資料來源: Capital IQ、Bloomberg、PwC彙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