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科大發揮技職優勢,跨校合作推動高中職AI教育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910 10:29:37)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長年深耕技職教育,致力於協助高中職教師與學生掌握科技前沿,積極培育未來AI人才。由臺科大以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北醫學大學,攜手共同推動並獲國科會支持的「AI for Good—高中職生人工智慧賦能科普教育」計畫,成功建立高中職AI教育的重要支援平台。其中的亮眼成績,就是今(114)年6月的「第一屆AI for a Better Future 全國高中職學生AI創新應用競賽」,由來自偏鄉的國立花蓮高級商業職業學校學生團隊脫穎而出,勇奪Tether金獎。
這支由羅志翔、陳少甫、林宏澤、吳允顥等四位學生組成的團隊,展現出技職學生極高的實作技能。學生羅志翔表示:「人工智慧正在改變世界,我們不僅希望成為AI技術的使用者,更期待未來能以AI改善人們生活。」陳少甫與林宏澤則說:「這次比賽過程中,我們持續練習與調整,獲得很大的成長,這不只是一次競賽,更是一場充滿學習的旅程。」
偏鄉團隊在競賽的佳績,源自於「AI for Good—高中職生人工智慧賦能科普教育」計畫。為使AI教育成功向下扎根到高中職學生身上,臺科大數位學習教育研究所與師培中心攜手合作,先在北科大舉辦為期兩天、共12小時的「AI種子教師研習營」,以實體及線上並行方式開展,吸引全國百位高中職教師熱情參與,並由臺科大師培中心授證,成為「AI種子教師」。這批教師可指導學生參與2025年舉辦的「AI for a Better Future 全國高中職學生AI創新應用競賽」,形成AI教育培育鏈,為未來人才鋪路。
種子教師研習強調跨域整合,協助無論是國文、商業、設計等非資工背景的教師也能理解並運用AI。花蓮玉里高中的陳苗兒老師指出:「沒想到AI能應用在行銷規劃上,這次研習讓我能把知識帶回花蓮。」國文老師柯貞伊也表示:「課程涵蓋AI演進與商業理論的應用,更啟發我思考是否能以ChatGPT輔助作文批改,打造客觀評分系統,減少評語品質不一的問題。」許多教師雖然坦言AI尚未正式納入課綱,但都希望能以種子教師身份,將新知轉化為學生的學習機會。
「AI for Good—高中職生人工智慧賦能科普教育」計畫開始之初,許多偏鄉學校反映資源有限、學生自信不足,但在臺科大師培中心翁楊絲茜教授與師培生親赴花蓮,協助學生進行AI提案與簡報演練,逐步引導他們突破限制。如花蓮玉里高中學生雖然無緣晉級決賽,但是經過這樣的培力過程,後來獲得其他比賽晉級的機會,這段歷程不僅見證學生的潛能,更讓大家發現:只要有機會與資源,偏鄉學生一樣能在AI時代中發光發熱。
此次競賽也獲得企業熱情支持,包括Tether、西北臺慶科技、精誠資訊、杰倫智能及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等,提供學生助學金鼓勵創新實作。未來,計畫已獲國科會支持延續,四校將持續投入資源,擴展至更多偏鄉地區,推動AI教育普及化。
臺科大也誠摯邀請更多企業加入AI教育推廣行列,協助巡迴教學、教師培訓與學生競賽助學金,一同打造具備公平性、實踐力與未來性的AI教育場域。透過強化師資培育與學生實作雙軌推進,讓全台每一位學生,不論城市或偏鄉,都能具備AI時代所需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