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第47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書單揭曉 社會議題、臺灣原創、兒少身心3大主題貫串623種推薦好書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910 15:19:26)文化部公布2025年「第47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評選結果,由24位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團,自3,336種參選讀物中精選出623種推介讀物,佔報名種數18.7%,其中包含了70種評審特別推薦的「精選之星」。文化部表示,期盼此份書單成為兒少青年、學生家長、各級學校及圖書館的重要選書指南。
本屆書單分為8大類-圖畫書、自然科普、人文社科、文學、文學翻譯、叢書工具書、漫畫與雜誌,共有236家出版社報名參選。評審委員特別重視社會議題、臺灣原創及兒少身心的關懷等3大面向。
聚焦社會議題:從公民參與到國際視野
人文社科類聚焦公民參與與社會正義,如《監控國家》揭示數位極權的隱憂,《少年讀人類的故事2》從人類不公平的現象探討族群議題。翻譯文學則呈現網路炎上、霸凌、戰爭等當代議題,提醒青少年正視媒體識讀與多元觀點。雜誌類入選作品更切合時事脈動,引導兒少掌握國際趨勢,培養主動思辨與行動力。
鼓勵臺灣原創:在地故事走向國際
圖畫書的原創作品品質顯著提升,如《小威的眼睛》呈現缺陷中蘊含的特殊感知,《貓房子》觸及了失智與獨居長者的陪伴課題。文學類作品重現臺灣史地,從民俗、地景到族群文化,編織出屬於這片土地的記憶。漫畫類評審肯定臺灣漫畫家以精湛畫技展現在地生活,已能與翻譯作品並駕齊驅。雖然自然科普與人文社科領域的本土作品相對較少,但這份書單仍為未來原創能量奠定基礎。
關注兒少身心:陪伴焦慮世代
在AI普及、短影音充斥的環境下,孩子常面臨注意力碎片化、3C成癮、憂鬱與孤獨等挑戰。圖畫書如《蘇西的微笑》描摹兒童情緒,《我和我的小傷疤》引導孩子與不完美共處;文學作品則透過奇幻與偵探故事,對非典型家庭與邊緣人的處境傳遞同理與支持。叢書工具書類涵蓋青春期教育、AI與人際互動等主題,協助「焦慮世代」在快速變動的時代找到定位。
推薦書單也充分展現語言的多樣性,包含了臺灣台語、臺灣原住民語言及臺灣客語共計15本國家語言出版品獲選。文化部表示,將持續鼓勵國家語言作品創作,期許帶給民眾更多臺灣豐沛的文化底蘊。
本次獲選書籍及評選報告可於活動官網查閱,系列推廣活動將陸續推出。文化部將在9月18日至21日(週四至週日)於臺中國際展覽館首次辦理「2025年第1屆臺灣國際兒少書展」,展館中特別設置「中小學生讀物選介主題館」,除了展售第46次、第47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入選書外,也會推出有趣的閱讀及體驗活動,歡迎大小朋友一同前來臺中,享受這場迷人精彩的閱讀饗宴,並期盼透過這份書單,帶領孩子在閱讀中培養專注、同理與思辨能力。
中小學讀物選介官網:http://book.moc.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