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更多訊息

東華大學USR移地課程 學生實作珊瑚移植復育行動 推動藍碳與海洋永續治理

發稿時間:2025/09/11 12:07:14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911 12:07:14)延續藍碳與生態教育主題,國立東華大學於2025年9月1日至6日在澎湖蒔裡水產種苗繁殖場開展「珊瑚復育」單元,帶領學生從理論走向實務,實際參與珊瑚移植與復育工程。課程不僅讓青年看見海洋生態的脆弱性,更引導他們思考在氣候變遷下,如何以科學方法與地方行動結合,推動海洋永續治理。

學生分組參與「珊瑚移植磚」製作,從水泥混拌、模具組裝、灌漿、敲實到定型,每個環節都需精準操作。隨後,他們進一步學習無性生殖珊瑚株的剪枝與插枝,將理論知識實際轉化為復育技術。過程雖然炎熱與艱辛,葉柔妤同學表示,這是第一次「用自己的雙手為海洋生態盡一份力」,並感受到珊瑚礁在生物多樣性與藍碳功能上的重要地位。

協助授課的澎湖水產種苗繁殖場柯志鴻場長指出,珊瑚礁不僅是海洋生態的基石,也是氣候行動的重要一環。它們能減緩海岸侵蝕、維護漁業資源,並間接提升海洋藍碳吸存效能。當前全球暖化導致珊瑚白化頻率增加,如何透過復育技術維持珊瑚礁的韌性,已成為國際間高度關注的議題。

此次課程也特別感謝澎湖科技大學鍾國章副教授的鼎力協助。他以長年推動「澎湖青螺溼地生態復育」的經驗,以及「離島綠色農業創新商業模式」的專業,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視角。鍾教授指出,社區參與是復育工作的核心,而創新商模則能為永續行動創造新的動能。透過這些分享,學生不僅理解了生態復育的重要性,更學會如何將地方資源與產業設計結合,強化社區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這樣的課程設計也正呼應SDG 13「氣候行動」,以及「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的全球潮流。國際社會愈加強調,面對氣候變遷,僅靠工程或科技並不足夠,必須透過恢復自然生態系統來吸收碳排、提升韌性。珊瑚復育正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案例,將生態保育、科研實驗與地方教育相互結合,展現出海洋永續治理的可能路徑。

能源科技中心主任白益豪指出:「這次珊瑚復育課程,不只是技術操作,更是一種責任感的養成。學生學會如何在全球氣候危機下,以在地行動回應國際趨勢。」他強調,未來希望能結合更多國際合作,例如與其他珊瑚復育計畫交流數據與經驗,讓臺灣在藍碳與海洋治理議題上有更大的貢獻。

透過這次的移地實作,學生深刻體會到「保護海洋」不再是遙遠的口號,而是可以立刻展開的行動。從一塊珊瑚移植磚、一株無性繁殖珊瑚株開始,這些看似微小的努力,正是未來無數海洋生命的基礎。東華大學社會責任行動中心主任江東隆表示:「我們會透過USR計畫持續將教育與國際永續議程結合,讓青年成為推動海洋永續的實踐者與倡議者。」

東華大學修課同學們進行珊瑚株剪枝作業。
東華大學修課同學們進行珊瑚株剪枝作業。

東華大學修課同學們進行珊瑚株插枝固定操作體驗。
東華大學修課同學們進行珊瑚株插枝固定操作體驗。

東華大學修課同學們進行瑚移植水泥磚原料混拌之實務操作。
東華大學修課同學們進行瑚移植水泥磚原料混拌之實務操作。

東華大學修課同學們進行瑚移植水泥磚模組上油。
東華大學修課同學們進行瑚移植水泥磚模組上油。

東華大學修課同學們與工研院技術團隊合影。
東華大學修課同學們與工研院技術團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