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更多訊息

教育 × 科技 × 人道 元智尤淨纓教授將臺灣永續實踐帶上國際舞台

發稿時間:2025/09/16 09:59:07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916 09:59:07)2025年8月,牛津大學 Lady Margaret Hall 攜手 ASIA SDG ACTION EDUCATION 共同主辦「ESG 與永續標準國際課程(Visiting Expert Programme: IFRS, TNFD, and Carbon Finance)」,為期九天的課程聚焦永續金融、能源轉型、碳市場與生態保護等重大議題,邀請來自全球的專家與 COP 學者展開跨領域對話,成為亞洲與歐洲攜手推動永續教育的重要平台。

來自元智大學的尤淨纓教授受邀擔任訪問專家,將臺灣的人道與教育實踐帶進牛津課堂。她以「馬來西亞巴瑤族人道救援案例」及「牛津辯論技巧」為核心,引導學員從教育、人道援助與永續思維的交叉點思考如何轉化理念為行動。在課程設計中,她特別安排「人權正義 vs. 經濟發展」的牛津式辯論,透過小組討論與即席發言,讓學生親身體驗國際能源政策中經常面臨的兩難情境。這種互動不僅訓練批判性思維,更展現出辯論技巧在永續教育上的應用價值。

尤教授(左)在圓桌論壇與多位牛津學者對話
尤教授(左)在圓桌論壇與多位牛津學者對話

課程同時邀請牛津多位重量級學者授課,例如 Dr. Abrar Chaudhury 剖析碳金融在全球淨零政策中的戰略角色,並提醒學生注意潛在風險;Dr. Injy Johnstone 以 ESG 的未來與碳市場機制為題,探討責任投資的新趨勢;而 Dr. Tina Fawcett 則聚焦碳權抵換與自然解方,強調追求淨零的同時必須兼顧社會公平與生態平衡。最後,尤教授更與研究極端氣候的 Dr. Neven S. Fučkar、碳金融專家 Dr. Bhavya Gupta、森林治理學者 Dr. Isamar Marie Cortés 以及牛津大學法學院的 Prof. Stefan Enchelmaier 展開跨域交流,讓學員從科學、金融、法規到社會層面,深刻體會永續挑戰的複雜性。

結束牛津課程後,尤教授前往倫敦,向肯亞官方及學術單位發表專題演講,重點介紹臺灣研發的 ReSync™ 水資源循環技術。該技術透過磁能、電能與光能共振,改變水分子結構以提升農作物生長速度與抗病力,並能大幅減少農藥使用。她指出,這項技術在非洲乾旱地區具有巨大應用潛力,不僅有助於改善糧食安全,還能與便攜式淨水裝置結合,為難民營提供乾淨飲水。尤教授特別以馬來西亞巴瑤族的經驗為例,說明「科技 × 教育 × 社會公平」的合作模式,展示如何在推動氣候行動的同時,也能兼顧人道救援,這番分享令在場的肯亞與英國學者深受啟發,並提出未來合作的可能方向。

尤教授(左)與牛頓大學教授合影
尤教授(左)與牛頓大學教授合影

隨後,尤教授轉往布拉格,與牛頓大學展開「永續的韌性(Resilience in Sustainability)」國際合作計畫洽談。該計畫強調「從企業到大學,再到個人」的多層次架構,將學術研究、產業需求與青年人才培育緊密結合。雙方討論中確立未來將從跨國研究論文發表、研究計畫合作到師生交流等面向展開實質合作,並依專業領域規劃管理與商業創新、工程與科技、人文與社會三大組別,透過線上平台進行跨域腦力激盪,逐步形成「永續與韌性國際研究聯盟」,以吸引更多學術與產業夥伴加入。

尤淨纓教授表示,雖然臺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但透過教育、人道援助與技術創新,依舊能在國際永續行動中發揮積極作用。此次自牛津到倫敦,再到布拉格的行程,不僅拓展了亞洲與歐洲的合作網絡,也將臺灣的永續實踐帶上國際舞台。她強調,永續教育不能停留於理論,而必須與科技、外交及人道行動相互結合,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具備全球視野與實際行動力的新世代,為世界的未來帶來真正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