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蕩犬族群控制與收容管理 農業部回應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案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930 18:31:21)近期社會對遊蕩犬管理高度關注,涉及動物福祉、公共安全與生態保育。部分團體與民眾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案,提出「落實收容所人道安樂死」及「餵食者應承擔飼主責任」等訴求。農業部表示,理解並尊重多元意見,該部已召開座談廣納各界建議,並於今(30)日正式回應,將持續推動兼顧人道與實務的管理政策。
遊蕩犬族群控制:強化源頭、建立社區合作
農業部指出,管控犬貓數量須從源頭做起。飼主應完成寵物登記與絕育,避免棄養與無計畫繁殖,地方政府除推動絕育補助並加強執法外,也應結合社區與民間團體,推動在地化管理。透過責任飼養、政策支持與社區參與,才能有效控制遊蕩犬數量,並降低收容壓力與社會矛盾。
餵食行為管理:優先聚焦不當餵食
餵養行為型態多元,對社會、環境與生態影響不一。農業部已公告在野生動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及自然保留區等生態敏感區全面禁止餵食,以優先維護生態安全。其他公共區域則依《廢棄物清理法》或《國家公園法》處理餵食造成的環境與衛生問題。
有關不當餵養行為是否進一步納入《動物保護法》,仍需研議並凝聚共識,農業部將持續推動社區教育與自主管理,協助居民建立正確飼養觀念,完成家犬絕育與寵物登記,推動在地化、有秩序且可持續的犬隻管理,以長期有效降低遊蕩犬對環境與生態的衝擊。
收容所安樂死:制度化執行,維護動物福祉
農業部強調,安樂死是國際普遍認可、基於動物福祉原則的必要措施。《動物保護法》第12條亦明定,在動物重傷病、患傳染性疾病或危及公共安全等情況下,收容所得依法進行人道處理。農業部將督導各縣市建立公開透明、公正嚴謹的評估與執行程序,並提供收容機構專業訓練與支持,以確保政策落實不因社會輿論而失衡,真正達成維護動物福祉之目的。
多元協作,建立長效在地化管理模式
農業部重申,遊蕩犬管理不可能依賴單一措施或部門完成,必須整合中央、地方與社區力量,從源頭治理、餵養管理、收容安樂死到收容設施規劃,形成完整而在地化的管理模式,並透過宣導教育,強化飼主責任,落實社區自主管理,並在必要時依法執行安樂死,才能真正兼顧動物福祉、公共安全與生態保育,回應社會期待,並為動物找到更具尊嚴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