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更多訊息

有福利但不敢用?2025 多元共融願景獎揭開永續職場三大關鍵行動

發稿時間:2025/10/23 14:53:19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023 14:53:19)由吾思傳媒主辦的「2025 多元共融願景獎【共融趨勢論壇暨頒獎】」,昨(22)日以全新的形式登場,匯聚超過 200 位產官學界領袖。本屆活動突破傳統頒獎典禮形式,升級為強調共學、共創、共享最佳實踐案例的產業盛會。今年在 57 間參與企業中,最終頒發企業大獎及特別獎予 11 家典範組織,並設有影響力人物獎,表彰在崗位上推動實質改變的關鍵人物。

吾思傳媒營運總監郭芙志發表結合千位專業工作者調查的「2025 年度職場多元趨勢報告」。報告從變革管理、企業韌性、法遵賦能三大層面,揭示了日前企業推動 DEI 的共同挑戰。仍有 38.7% 的人對於平等(equality)和公平(equity)存有誤解,導致多元共融的推動不易。即使公司有彈性工作政策,但仍有 38.6% 工作者在調查中表示不會申請,其中有 44.9% 因擔憂影響工作考績而不敢使用,有 47% 工作者亦認為公司缺乏明確分工代理機制和獎勵措施,導致團隊想互助卻缺乏工具。郭芙志提醒,企業亦需關注 3 大人才流失高風險週期:女性生育期、更年期、和家庭照顧期,企業應從制度面著手,建立「臨時替代人力池」與「協作獎勵」等機制,才能避免職場悲劇。多元共融不是政治正確,而是鼓勵團隊能在差異中展開積極有效的合作,以信任為基礎,建立具有建設性衝突的職場文化,才能啟動真正的共融變革。

【評審團深度洞察:DEI 與 CSR 有不同策略核心,不應混而一談】

隨著企業對 DEI(多元公平共融)的投入日益深化,本屆橫跨產官學界的評審團肯定本次抱獎企業在跨世代共融與友善家庭制度上的投入,但也提醒企業需釐清 DEI 與 CSR 的本質差異:DEI 關注於建構內部人才策略,而 CSR 則更重視對外整合發展。實踐導向組織內部的結構性改革,才能真正回應不同世代人才的需求。此外,在女性高階主管比例、薪酬平等及身心障礙者的實質支持上,仍有待突破。評審團也強調,所有推動都必須以法律遵循為基礎,並創造積極合作的環境,方能建立穩健可信的共融制度。

【多元觀點激盪: 現場嘉賓揭示共融關鍵】

臺灣數位企業總會執行長王怡雯指出,數位轉型的挑戰不只在技術,也需要重視轉型過程中的跨世代不安全感。他提醒:「技術與 AI 能幫助企業在轉型的路上加速,但共融才能夠決定我們能走得多遠。」評審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王兆慶則分享 DEI 與 150 年前社會民主思潮的高度連結,該思潮的核心「平等」跟「團結」,即是 DEI 的重點。本屆影響力人物得主,紀錄片《造山者》導演蕭菊貞則指出,要實現 DEI 的願景,「同理」是關鍵基礎。他呼籲:「只有當我們彼此同理,才能產生連結,建立真正的共同體。」

【從策略到實踐:獲獎企業的共融落地經驗】

為深入交流最佳實踐經驗,三個論壇環節,揭示台灣企業在推動多元公平共融需注意的三大重點:跨世代溝通、潛能發展、歸屬感建立。

全漢企業分享透過回聘策略以支持中高齡員工;濂達科技則展示其創新的互為導師制度,達成世代雙向學習。富泰空調分享如何提升男性對家庭照顧的參與度實踐性別平等;燁輝企業展示不易推動的重工業場域,透過職務再設計打造全齡友善職場;世界先進在確保內部男女薪酬平等、公平晉升的基礎下,建立從內部社群到外部合作的女性培力生態系;台灣保樂力加則分享了將全球政策在地化的成功經驗。

凱絡媒體介紹了「DEI 種子計畫」邀請跨部門同仁積極參與;荷蘭商聯邦快遞帶來了「神經多樣性」的創新實踐;緯創軟體展示從 CEO 以身作則由上而下展開積極對話;聯合利華則分享透過在公司設置六色彩虹牆與產品設計溝通,展現對 LGBTQ+ 的支持與承諾,從內部文化延伸至品牌價值。這些橫跨不同產業與議題的精彩分享,共同描繪出台灣企業 DEI 實踐的深度與廣度。

【在變局中集體前行,以 DEI 投資永續未來】

本次論壇的趨勢報告與實踐精華,皆已收錄於《2025 共融行動年鑑》,作為台灣企業制定人才戰略、組織文化與 ESG 藍圖的關鍵參考。即使全球部分地區出現 DEI 逆風,在 i4cp 2025 年 3 月的全球高績效企業調查中,仍有 81% 高績效組織表示,投資 DEI 為組織盈餘帶來了明顯且可衡量的正向效益。

面對變局,共融行動正是前進的力量。吾思傳媒邀請企業共同投入 DEI 行列,讓多元共融成為驅動台灣前行的核心。

2025 多元共融願景獎【共融趨勢論壇暨頒獎】大合照
2025 多元共融願景獎【共融趨勢論壇暨頒獎】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