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更多訊息

創新高速冷卻與熱傳技術 臺科大曾修暘連結生醫半導體獲吳大猷獎

發稿時間:2025/11/03 09:50:32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103 09:50:32)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曾修暘長期專注熱傳技術、半導體製程與生醫工程等領域研究,成果應用於散熱、半導體與醫療產業。近年來,他以表面科學與兩相流體為基礎,結合微奈米先進製程技術,展開以熱傳與高速冷卻技術為核心的前瞻研究方向,致力提升散熱效率,並開發出沸騰熱傳與高速冷卻、低溫保存與微流體檢測等多項關鍵技術,獲得2025年「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殊榮。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曾修暘結合微奈米先進製程技術,展開以熱傳與高速冷卻技術為核心的前瞻研究方向,致力提升散熱效率,並開發出沸騰熱傳與高速冷卻、低溫保存與微流體檢測等多項關鍵技術,獲得2025年「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殊榮。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曾修暘結合微奈米先進製程技術,展開以熱傳與高速冷卻技術為核心的前瞻研究方向,致力提升散熱效率,並開發出沸騰熱傳與高速冷卻、低溫保存與微流體檢測等多項關鍵技術,獲得2025年「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殊榮。

隨著高科技產業對高效熱管理與冷卻技術的需求持續攀升,曾修暘團隊透過改變表面特性,抑制沸騰冷卻過程中的氣膜效應,使熱傳效率提升數倍,大幅加快降溫速率。同時,曾修暘將這項技術用在細胞保存領域中,能讓細胞在極短時間內迅速降溫,避免冰晶生成造成細胞損傷,成功達到玻璃化保存的效果,曾修暘表示,這項技術未來除了可應用於臍帶血、精子與卵子等細胞的低溫保存外,亦具備延伸至電動車及AI數據中心冷卻系統等領域的潛力。

曾修暘主持熱流微機電實驗室,在初期實驗室建置、學生培訓等都親力親為。圖為曾修暘(左)與機械系學生董承軒(右)在無塵室操作光罩對準曝光機進行微影製程。
曾修暘主持熱流微機電實驗室,在初期實驗室建置、學生培訓等都親力親為。圖為曾修暘(左)與機械系學生董承軒(右)在無塵室操作光罩對準曝光機進行微影製程。

在邁向學術卓越的同時,曾修暘也與產業保持密切合作,他已連續數年執行台積電產學合作案,聚焦先進製程的良率提升與解決熱傳問題;同時也與上銀科技等企業合作,針對高精度機械加工過程中的發熱問題提出創新解決方案。這些合作經驗讓他更深刻體會到前瞻研究的重要性,「學界的強項是探索與深究,業界的強項是優化與量產。」曾修暘認為,唯有透過學界的帶領與試錯,引導新技術發展方向,就能協助產業突破現況、找尋新藍海,使創新技術發揮更大的價值,由此便能形成良性循環、達到雙贏。

曾修暘指導實驗室學生蕭奕名進行超高速降溫的實驗,並觀察液滴的薄膜與成核沸騰現象,此技術未來可望直接應用於細胞玻璃化保存與生物銀行產業中。
曾修暘指導實驗室學生蕭奕名進行超高速降溫的實驗,並觀察液滴的薄膜與成核沸騰現象,此技術未來可望直接應用於細胞玻璃化保存與生物銀行產業中。

在回到臺科大任教前,曾修暘於海外求學並從事研發與創業工作逾13年,曾修暘回憶:「在我求學的年代,實驗室裡最優秀的學生一定會以當教授為優先選擇,並以能進入研究型大學任教為榮。」他深信科研是推動國家進步的力量也是保持競爭力的基石,於是懷抱著回饋的信念回到故鄉,希望能以自身專業透過科技創新讓台灣更加強大。

獲得「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對曾修暘而言是一種肯定,卻也是刻苦艱辛的印記。個性低調內斂的他坦言,研究的過程相當辛苦,遇到瓶頸時,往往需要跨出熟悉的領域,答案常常來自其他學科,這也是他重視「交叉創新」的原因。此外,在研究、教學與帶領團隊的過程中經常遭遇質疑與挑戰,讓他不斷反思甚至動搖其原本堅信的傳統價值、學術研究的意義與高等教育的目的,但這個獎項排除了他心中的困惑與矛盾,讓他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也更加堅信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曾修暘目前主要教授流體力學、熱傳學與工程經濟學等課程,並參與教育部智慧製造計畫,開設微製程實習課,對教學始終充滿熱忱,且兩次獲得校內教學優良獎、一次優良輔導獎,並四度獲機械系學生票選為績優教師。同時,他也擔任機械工程系副主任,協助系務推動與行政管理工作。他認為,研究、教學與行政並非互相衝突,而是相輔相成的循環,研究讓教學更具深度,而教學與行政工作則使他更了解教育環境的需求與變化。

曾修暘以「教授如經驗豐富的老船長、學生如新手大副」比喻師生關係,「在航向未知的海域時,有時我就像哥倫布一樣,不知道下一步是否能發現新大陸。」他強調,高等教育的核心在於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與技術的填鴨式灌輸,他也期待學生在和他一起航行的過程中,逐步累積經驗,最終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船長去發現更多的新大陸。

正因如此,曾修暘特別注重態度與思維的養成,致力塑造學生「務實」、「創新」與「應變」能力。博士三年級學生葉永明分享,他從老師身上學到最多的是「面對困難不放棄的精神」,老師除了會指導帶領實驗方向外,實驗室也很注重思辨的過程,同學間在討論交流中激發創意。

曾修暘也勉勵年輕學子做研究時「不要跟風」,而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與遠見,踏實尋找問題、勇於創新並解決問題,而非僅追求短暫的熱度,唯有如此,才能在科研與職涯發展的航道上穩健前行,開創屬於自己的新天地。

曾修暘的實驗室成員包含4位博士生、6位碩士生、6位在職碩班生,其中也包含來自尼加拉瓜及薩爾瓦多的博士生。
曾修暘的實驗室成員包含4位博士生、6位碩士生、6位在職碩班生,其中也包含來自尼加拉瓜及薩爾瓦多的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