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深耕花東初心不變 花蓮慈濟名譽院長陳英和榮獲醫療奉獻獎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103 15:09:54)花蓮慈濟醫院名譽院長陳英和醫師11月1日下午獲頒「醫療奉獻獎」。他是花蓮慈濟第一位報到的醫師,照護花蓮、臺東鄉親四十年如一日。雖身在偏鄉,仍桃李滿臺灣,且醫術精湛記載在美國的教科書。他推崇榮獲特殊貢獻獎的林芳郁教授,在心臟醫學和醫院管理上有著無人能及的成就和貢獻,是他和許多同儕所敬仰的老師。他更指出,花蓮雖被稱後山,但是有更多奉獻獎醫師是在「山上行醫」,他的工作條件比更多人好得太多,所以,還更要繼續努力。
 
    
40多年前,花東地區醫療雖然有許多醫界前輩的投入,資源及人才依然極度不足,慈濟證嚴法師在濟貧過程,深刻感受到貧病相生的困境,為了打斷「貧因病生,因貧而病」的惡性循環,發願在花蓮興建現代化的醫院。在眾多人的愛心護持下,花蓮慈濟醫院終於在1986年8月啟業,但依然面臨人才難覓的問題。陳英和醫師在臺大醫院完成骨科專科醫師訓練後,隨即成為第一位報到的醫師。
「我同樣的努力,在臺大醫院,頂多錦上添花;我在東部,卻能讓更多病人因為我的努力而得到照顧」,年輕的陳英和醫師這樣想。他不僅選擇到花蓮慈濟醫院任職,更是一肩挑起骨科門診、手術、教學、團隊建構等重任,且始終如一。
花東兩縣地形狹長,地理面積占了全臺灣的五分之一以上,比起現在,40年前的病人看病更是飽受舟車勞頓之苦。當時花蓮慈院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人來自臺東,來回交通要五、六個小時。他參與慈濟在山區部落或偏遠社區的義診,也積極延攬優秀的骨科學弟到花東,組織團隊一起努力。除了讓慈濟骨科有充裕的人力提供病人有品質的醫療,也栽培後進,目前子弟兵不僅開枝散葉遍布慈濟醫療體系,也在其他醫院服務。
從醫45年,陳英和醫師以穩健手術與創新思維,讓一個又一個「被命運彎曲」的病人重新挺起腰桿。1991年,他首度施行「僵直性脊椎炎駝背矯正手術」,為因病變導致彎腰90度、甚至無法平視的患者帶來希望,至今已收治超過200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他曾笑稱「這數字應該是全世界最多」。這項技術也被收錄在美國醫學教科書「骨科新知」第八版,是全球醫師學習的典範。
陳英和醫師同時也是臺灣骨科醫學微創人工膝關節、關節重建等術式的專家與發明家,傳承團隊幫助病人無數。他還曾針對人工膝關節微創手術,因為在市面上找不到符合需求的器材,便設計「微創人工膝關節手術器械組」,請醫院幫忙外,也找廠商開模製作,陸續取得四項海內外專利,榮獲「國家新創獎」、「台北生技獎產學合作銀獎」。
因為視病猶親與用心,在花蓮慈濟醫院流傳著許多陳英和醫師與病人的溫馨故事。在診間,他曾蹲下身把臉貼近病人的腳,透過嗅覺去分辨病人的傷口有沒有發炎;因深知病人完成植皮手術後的皮膚最脆弱,他曾吹了上百顆氣球,讓截肢病人當坐墊。
在僵直性脊椎炎駝背矯正手術的病人中,以2013年5月來自廈門市,身體駝背變形超過200度的曉東最嚴重,他的鼻子緊貼著膝蓋,整個人看起來像是被對折。在兩岸慈濟志工愛的接力到花蓮慈濟接受治療,歷經多次矯正手術,嚴重變形的身軀得到140度的矯正量,他抬頭挺胸返回廈門市的家。
來自廈門市,還有一位是罹患「極重度先天性膝反曲」的團治,醫療團隊查閱中西醫學文獻,僅有二例類似個案,團治還患有「踝關節馬蹄足變形」,她是在2014年到臺灣,接受陳英和醫師的手術治療。經以結合「閉鎖式切骨矯正」、「開放式切骨矯正」創新術式,團治的雙側膝部各得到160度的矯正量,不僅畸形的關節獲矯正,她的身高也由術前93公分,進步到術後128公分。不但她的身形外觀改善了,也能「腳踏實地」的生活。
在治療過程中,陳英和院長親自穿著「氣動式踝護具」示範行走、上下樓梯,模擬團治術後雙腿打直的走路方式,增加團治與家屬的信心。陳英和精湛的醫術與用心陪伴,深受感動的團治暱稱他為「院長爸爸」,後來陳英和還應邀參加了她的婚禮。如今團治已育有一兒一女。
陳英和院長很感恩病人對他的信任,也常常提醒學生:「醫師要『以病為師』,對病人非常恭敬、感恩。」他身體力行鼓勵年輕醫師「不可以貪圖輕鬆而拒絕難治的病患。要努力想怎麼做,對病人最好。」他也樂於分享臨床經驗,因為他認為這是他從病人身上學來的「公共財」,有更多醫師運用,就有更多病人更早脫離疾病的苦海,這也是醫者的責任。
 
    
 
    
 
    
 
    
獲得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第35屆醫療奉獻獎的殊榮,陳英和醫師深感榮幸,他在代表所有獲獎者致詞時指出「今天得獎很心虛。特別是今天,來到現場,看到山外有山 。我們花蓮俗稱後山,但是,今日有更多奉獻獎是在山上行醫。今天對我來講是一趟學習之旅;我的工作條件又比更多人好的太多。所以,還更要繼續努力」。
陳英和醫師說,偏鄉醫療,雖然有些辛苦和犧牲,但其實是得到老天眷顧的工作,因為在偏鄉醫療的環境,醫病之間視彼此為家人,「我們會感受到病人對我們的全然信任,我們的被需要」。他認為,在這些地方從事醫療工作,更能施展抱負以及自我實現。「我們得到的回饋遠大於我們的付出,真的是很幸福。而就我們對待病人而言,偏鄉醫療讓我們能自在地保持行醫初衷,面對我們的病人,這在今日的醫療環境,也更是一種幸福。」
現代醫學科技進步,但醫療高度分科化與高效率化,利弊互現。幸運的是,相較於都會型的大醫院,在樸實的偏鄉,有溫度的醫病關係,已讓醫病又醫人的全人醫療,成為醫者工作的日常。陳英和醫師認為,在較沒有壓力及誘因的環境,醫師更能遵循醫學常規來進行診斷治療,適當的使用高科技醫療幫助病人。
    
陳英和醫師強調,偏鄉醫療是一門珍貴的醫學倫理課程,幫助醫療人員保持初心,回歸醫療常軌。他十分有幸能搭上慈濟的頭一班列車,奉命籌建骨科,更有機會能和一群充滿熱情,懷抱理想的夥伴,志同道合的在花蓮共同為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而奮鬥。他認為他只是代表領獎,獎項是屬於慈濟醫院,榮耀是歸於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