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更多訊息

中國醫藥大學與安南醫院團隊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期刊《民族藥理學雜誌》

發稿時間:2025/11/04 17:10:59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104 17:10:59)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研究團隊與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合作進行研究發現,在小鼠手部外用薄荷醇,能明顯減少由致癢物引發的搔癢行為,並抑制脊髓內的微膠細胞(microglia)活化,揭示薄荷醇止癢的中樞神經機制。這項研究成果「外用薄荷醇減輕搔癢並抑制小鼠脊髓微膠細胞活化」(Topical Menthol Mitigates Pruritus and Inhibits Spinal Microglial Activation in Mice)論文發表於國際期刊《民族藥理學雜誌》(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研究團隊成員左起:羅思庭助理、鍾欣怡助理、黃千甄主任、陳易宏主任、郭文寶珍博士生、徐瑞蔓博士。
研究團隊成員左起:羅思庭助理、鍾欣怡助理、黃千甄主任、陳易宏主任、郭文寶珍博士生、徐瑞蔓博士。

研究團隊指出,在動物實驗中,外用薄荷醇能顯著降低由常見致癢物引起的搔癢行為;即使沒有塗抹在癢的部位,只塗手掌或腳掌也有效果。薄荷醇除了作用於皮膚的冷覺受體(TRPM8),還能抑制脊髓層級的免疫細胞反應,可能透過「神經-免疫調節」途徑達到止癢的效果。這項發現將傳統中醫的清涼成分與現代神經科學連結,呼應近年對薄荷醇在止癢與鎮痛機制上的研究熱潮。

這篇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針灸研究所洪詩雅教授與越南籍博士生郭文寶珍;通訊作者則為中國醫藥大學國際整合健康碩士學位學程主任陳易宏教授,以及臺南市立安南醫院中醫部主任黃千甄醫師。

陳易宏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顯示,將8%薄荷醇外用於動物前足,能有效減少搔癢行為,而其效果至少部分是透過減輕脊髓微膠細胞的活化。這突顯冷覺受體作為搔癢治療潛在靶點的可能性,也支持傳統醫學中以薄荷舒緩搔癢的經驗。」

他進一步指出,將薄荷醇塗於四肢作為治療全身性搔癢的策略,具有臨床可行性。未來研究將進一步探討其作用機制,並評估在不同病人族群中的臨床應用潛力。中國醫藥大學中醫藥研究中心在王陸海院士與林昭庚院士領導下,持續深耕中醫創新研發;本研究即在該中心的支持下歷時3年完成。

洪詩雅教授說:「我們結合中醫針灸的概念與藥理學的受體機制,利用能活化冷覺受體的薄荷醇刺激周邊神經,以穩定脊髓免疫細胞,達到減輕搔癢的效果。相關推論仍待更完整的實驗與臨床資料支持。」

黃千甄醫師指出:「薄荷醇是臨床常見的外用成分,我們提出的『四肢塗抹策略』,是一個可行的方向,未來將透過嚴謹的臨床試驗進一步確認其應用價值。」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JEP》期刊為Elsevier出版、1979年創刊的民族藥理學核心期刊,專注於人類傳統藥用資源的藥理活性與機制研究,強調傳統知識的科學驗證與可重現性,並要求在摘要中闡明研究的民族藥理學意義(Ethnopharmacological relevance)。該期刊為國際民族藥理學領域的重要指標期刊,長期刊登中醫藥及天然物研究的重要成果。

國際知名期刊《民族藥理學雜誌》
國際知名期刊《民族藥理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