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更多訊息

台灣地熱開發潛能評估新突破!中央大學團隊發表板岩滲透率評估新法

發稿時間:2025/11/10 11:36:12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110 11:36:12)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應地所/碳封存及地熱研究中心董家鈞教授提出板岩地層滲透率與深度關係評估的新方法,為台灣地熱資源評估與電廠可行性分析開創新方向。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應地所/碳封存及地熱研究中心董家鈞教授提出板岩地層滲透率與深度關係評估的新方法,為台灣地熱資源評估與電廠可行性分析開創新方向。

邁向2050年淨零碳排,地熱被視為重要的綠能選項之一。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應用地質研究所/碳封存及地熱研究中心董家鈞教授團隊近期在國際頂尖期刊《岩石力學與岩石工程》(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發表研究成果,提出一套可用於板岩滲透率與深度關係評估的新方法,成功釐清地熱開發前期最關鍵、最難取得的地下流體傳導參數,為台灣地熱資源評估與電廠可行性分析開創新方向。

董家鈞教授指出,台灣地處歐亞與菲律賓板塊交界,快速的造山運動,使深層高熱的板岩(Slate)被快速抬升至較淺層,因此具有地熱開發潛能。但板岩為溫度和壓力作用形成的變質岩,因孔隙度低,流體流動受裂隙控制,其滲透性難以直接量測,長久以來成為地熱開發潛能評估的瓶頸。

為解決此問題,董家鈞教授團隊以台東紅葉層板岩樣本為研究對象,運用日本京都大學嶋本教授在車籠埔斷層計畫期間捐贈、設置於中央大學的高壓滲透率量測儀,進行高達60 MPa,約深度3,500公尺的實驗,成功測量到板岩的傳導參數,並據以建立「岩體與裂隙雙重貢獻下的滲透率—深度模型」。

透過量測固定壓差條件下,流體流經板岩裂縫的流量,可獲裂縫寬度隨壓力之變化。傳統潛能評估方法多只知道地底深處有「熱寶藏」,但無法根據其「通道寬度」和「流量」量化熱交換與發電量。研究團隊可精準量測地下裂縫寬度,並換算整體板岩滲透率,確保綠能開發單位可事先評估發電效率並降低開發風險。

董家鈞教授表示,此研究提供一套可在地熱前期調查階段應用的簡化評估流程,可在尚未進行鑽井或原位監測前,快速推估目標地層的流體傳導能力,協助政府與產業進行地熱潛勢區域的優先排序與經濟可行性評估。該成果為台灣自主開發地熱潛能評估技術提供關鍵科學依據,也可提供做為具備類似地質條件國家及地區,例如德國中部Harz Mountains地區以及Göttingen地區,地熱開發潛能評估之參考。

研究團隊感謝國科會計畫及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支持。當前岩石力學和岩石工程的研究逐漸受重視,主要因國家重大建設,如高鐵、水壩和隧道,以及綠色能源開發,如地熱、碳封存等,對岩石特性的深入了解需求增加,研究團隊未來將持續與產官學界合作,推動地球系統與能源工程的跨域整合研究。

此研究透過板岩的深入研究,成功釐清地熱開發前期最關鍵、最難取得的地下流體傳導參數。圖片董家鈞教授提供
此研究透過板岩的深入研究,成功釐清地熱開發前期最關鍵、最難取得的地下流體傳導參數。圖片董家鈞教授提供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董家鈞教授實驗室團隊。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董家鈞教授實驗室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