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博雅講座談科技與公民參與 揭示AI時代不可或缺的數位轉譯力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114 16:32:44)
國立臺南大學博雅教育講座日前邀請臺南市青年委員、資策會人工智慧研究院組長林士民蒞臨演講,以「科技可以讓改變更容易嗎?—數位時代的公民參與」為題,深入探討在AI浪潮下,大專院校學生如何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社會影響力。林組長以自身「非工程師」的文科背景為起點,分享從社區營造到文化行動的公民參與歷程,並強調科技協作能力已成為未來人才的核心。他指出:「自動化程度愈高,溝通力就愈重要」,鼓勵南大同學培養跨領域整合能力,才能在數位時代站穩不可取代的位置。
在講座中,林士民組長分析AI時代對職能需求的衝擊,指出資料輸入員、銀行出納等工作將逐步被取代,而人工智慧專家、永續發展專家等職業則快速成長。面對這波變革,他提出「轉譯者時代」的觀點,認為無論主修領域為何,都應具備「數位轉譯」的能力。他進一步說明,「數位轉譯」是一種介於內容專業與技術專業之間的橋接能力,能將複雜的科技概念轉化為易於理解、可被大眾感受的應用情境,是人文社會領域學生在科技浪潮中從危機走向新契機的關鍵路徑。
林組長也分享自己身為臺南市青年委員,如何運用公民科技解決真實社會問題。他以臺南在地案例為核心,以第三方跨域整合顧問角色協助文化與科技對接,並成功推動多項文化科技應用。例如,在左鎮化石園區導入5G與AI影像辨識,打造古生物AR互動體驗;以及在臺南400系列活動中,運用AR技術重現五條港與末廣町的歷史風貌。這些案例顯示,透過「公民科技協作流程」能將技術轉化為具有情感溫度的文化體驗,並有效提升民眾對公共議題的參與度。
講座最後,林士民組長鼓勵南大同學跳脫「AI取代人類」的單一框架,理解自身與AI協作的可能性,並持續磨練溝通力、跨域力與科技應用等能力。國立臺南大學期許同學們,不僅在專業領域精進,也能肩負公共責任,善用「數位轉譯」所帶來的可能性,讓科技與人文在生活脈絡中形成良性互動,共同推動臺南乃至全球的永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