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市社區規劃師培訓課程持續推動 助在地社區共好 深化公民行動力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1117 10:05:21)為推動以社區為基礎的城鄉發展,新竹市政府推動「114年度社區規劃師培訓課程」持續深化市民參與,並日前舉辦第2場課程,借鑑農村再生的成功經驗,積極培養市民行動力,促進空間參與,並提升居民跨域整合與溝通能力,期盼社區在計畫推動過程中逐步「長出自己的樣子」。都發處表示,課程以實作與共學為核心,鼓勵公民積極參與,使每位市民都能成為社區環境的共同創造者,共同營造新竹的幸福生活圈。
代理市長邱臣遠表示,市府團隊秉持市長高虹安擘劃的「宜居永續、幸福友善」核心願景,持續推動社區規劃師制度及各項城鄉再生計畫,打造「友善城市、公民參與、社區共好」的城市。不僅重視都市硬體建設,更著力於居民參與和共創,期盼透過市民與公部門攜手合作,讓「從生活中長出關係」的理念在每個社區深根發芽。
邱代理市長強調,社區規劃師計畫不只是空間改造的工程,更是連結人與人、讓城市更溫暖的橋樑,市府將持續支持青年與居民共同投入公共事務,讓新竹成為更有溫度、更具生活感的城市。
都發處表示,本週課程視野轉向鄰近的新竹縣,特別邀請長期輔導農村再生計畫的明珊老師,帶領學員從農村經驗出發,重新思考「社區整體發展」與「在地價值」之間的關係。明珊老師提出的問題-「社區計畫該從哪裡開始?是先有願景,還是依計畫需求設計?」看似簡單,卻點出許多社區在推動計畫時面臨的核心困境。
都發處指出,課堂中透過多個農村再生案例分享,學員了解社區如何在有限計畫框架下保持彈性,使活動、空間改造與地方產業相互呼應。不僅完成了既定計畫內容,更逐步讓社區塑造出獨特的樣貌,展現出在地創意與自主性。
此外,課中老師提到,在計畫執行過程中,社區規劃師除了發揮設計與規劃能力,更重要的是「溝通」。無論是與社區內不同世代之間的意見協調、與周邊居民建立互信,還是與公部門之間在行政流程與核銷細節上的對接,這些都考驗社區團隊的整合力與耐心。也提醒學員,計畫書只是開始,真正的挑戰是「如何讓人留下來、讓事情繼續下去」。
都發處指出,此次課程不僅深化了學員對農村再生與社區營造之間連結的理解,也為接下來的提案階段提供更多思考方向與靈感。未來,新竹市的社區規劃師將持續深入社區,透過討論、共作與創意,讓一個又一個生活場域孕育出新的故事與無限可能。
都發處說明,今年度社區規劃師培訓課程以「學習、實作、行動」3階段循序進行,自10月31日起至12月中旬共規劃7場次。前期聚焦基礎知能培養,安排地方觀察、議題盤點、公共設計與社區溝通等主題課程,培養學員的空間敏銳度與跨域溝通整合能力;中期則透過場域走訪與共作實驗室,帶領學員將課程所學應用於實際社區場景,在實作中激發創意與行動力;後期則結合「社區行動提案」機制,引導學員盤整社區需求並提出具體構想,累積提案企劃實戰經驗,形成跨社區交流與成果展示的網絡。透過系統化的培訓與陪伴,期望學員們不僅學會空間設計,更能共創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行動力。
都發處補充,更多活動資訊請搜尋「新竹市社區規劃師」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ccplanner/ ),一起在生活中實踐地方創生,讓關係在空間裡生根茁壯。


